发发呆吧,那也是创造力

作者:李稻葵 来源:《读者校园版》

  在外国人尤其是欧洲人的眼中,中国人最大的特点是勤奋,似乎从不停歇,他们很不理解中国人忙得脚不沾地的生活状态。而在我们看来,很多欧洲人确实懒惰,但咱们的勤奋是不是就永远更好呢?

  中国人就连出门度假,也常把“忙忙叨叨”帶到旅游胜地——出门前计划行程、订票、打包不说,还要办好手机漫游业务。进酒店第一件事就问Wi-Fi密码,一出门就带上充电宝直奔“网红”景点排长队打卡,修图半小时晒朋友圈……我尤其不明白去海边为什么要带充电宝,休假不是给人充电的吗?怎么变成给手机充电了?

  而欧美人休假就是“躺晒”:在海边一躺,晒着太阳,喝瓶啤酒聊一会儿,看会儿书,玩玩冲浪、潜水,爬上来再继续躺晒,啥也不干泡一天……反观中国人,我们经常听到“这两个月我太忙了、太累了”的抱怨,另一方面好多人又老是责怪自己:“在家里躺了一天,啥都没干,真浪费时间。”

  其实,许多同胞没有意识到一件事:发呆是有价值的。对劳碌的“飞行人士”来说,闲下来什么都不干,反而可以提高工作时的效率,尤其是创造力。

  中国古代说“疲劳”,其实“疲”比“劳”更可怕。“劳”睡一觉就缓解了,“疲”则是心累,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回想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疲的时候,是否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胃口也没有,书也不想读,电影也不想看……用时下的“网红”词来形容,就是“丧”。

  真疲了,人就应该发呆,放空一切。所以我们才有古老的传统安排,比如犹太教每七天休息一天。此外,犹太教中还有休耕安息的时间安排。这些都是通过宗教律法强制人休息,让人远离庸常、谨守圣洁,这既符合自然生活规律,也符合社会规律。

  回过头想,咱们的清明、端午、春节放假,目的不也都是有所纪念、重温历史、吐故纳新吗?学校放寒暑假也是这个道理。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有些孩子短期内学习不好、瞎玩,或者一些成年人所谓的“不务正业”,也是一种发呆,是大发呆。

  2013年,美国一位籍籍无名的华裔数学家张益唐,发表了一篇里程碑式的素数研究论文,震动学界。他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他读博期间没有找到工作,有10多年日子过得非常窘迫,一度去赛百味餐厅打工。尽管后来他获得了一所普通大学的讲师职位,但他个人仍然专注于研究素数间隔,这是一个高难度的纯脑力游戏。

  夏季某一天,在朋友家的后院,他一边等着看山里的鹿,一边漫无目的地转悠。突然灵光乍现,探索很久的解答出现在他的眼前:“我看见了数字、方程一类的东西,很难说清到底是什么。”而这之后不久,他就破解了困扰数学家几个世纪的谜题。

  所以发呆是一种生产力,人只有休息好了,才能保持活力,才能对温饱之外的事情抱有兴趣,才能富有创造力。

  这两年,手机剥夺了我们的发呆时间。但手机再厉害,终归是处理日常的小智慧,它永远不可能给你带来灵感,更多的只是短暂的麻木感。所以,我建议朋友们要有比手机更高一层的智慧,让自己的大智慧管小智慧。此所谓“放下手机,立地成佛”。

  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有高级的“发呆术”,比如气功、打坐、冥想……我个人也在努力练习,却难以达到那么高的境界,所以退而求其次,发呆就行了。

  人呢,“感觉快乐就忙东忙西,感觉累了就放空自己”,所以我觉得对孩子们、对自己,都要宽松一点,能够发呆就是福气,要学会发呆,尤其是在出门旅行和度假之时。

上一篇:那个永远在等我回家的人     下一篇: 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