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想了解我的人,都该认真看看我的画

作者:宋梦寒 来源:《读者校园版》

  英国《泰晤士报》曾经在2010年发放了140万份问卷,调查“谁是1900年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结果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毕加索、塞尚、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莫奈和杜尚。对于普通中国民众来说,古斯塔夫·克里姆特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然而,人们对他色彩绚烂的作品并不陌生,即使他们说不出作品的名字。

  1862年7月14日,克里姆特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父亲是从事金银和铜版雕刻的工艺师,母亲热爱音乐并一生怀揣着音乐梦想。他和两个弟弟都在幼年时就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天分,长大后他和一个弟弟成了画家,另一个弟弟则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做了金银工艺师。

  克里姆特生活的年代正好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伴随着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而来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艺术家的思想。对于画家而言,一方面,照相技术的发明让他们对写实绘画的前景感到困惑;另一方面,民间艺术、东方艺术、非洲艺术、中东艺术又为他们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打破旧有的创作模式、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

  克里姆特没有很多画家那种穷困潦倒、艰难求索的经历,他的艺术人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金光闪闪。14岁时他获得了维也纳艺术工商学校的奖学金,并在该校学习了7年,成为一名建筑学画家。求学期间,他在19岁那年加入了维也纳美术家协会;25岁时,他发起并创立了“维也纳分离画派”,为年轻的非传统画家提供平台,主张艺术的自由与多元化;28岁时,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授予他黄金勋章,以表彰他为维也纳宫廷剧院的壁画所做的贡献。

  在30岁之前,克里姆特的绘画还是传统的古典学院主义和自然写实主义风格。后来由于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他的艺术理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开始追求富有象征意义的抽象的形式语言,画风逐渐转向工艺化。他借鉴了东方艺术的色彩与意境,融合了亚述、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趣味,运用孔雀羽毛、珊瑚、螺钿、金银箔片以及蜗牛壳等物品的纹络、色彩和光泽,赋予平面化的图案金属般的绚丽光彩,最终创造出华丽、精美的“画出来的镶嵌效果”。

  创作于1907年的《阿黛尔·布洛赫·鲍尔肖像Ⅰ》(又名《埃赫特男爵夫人》),画的是19世纪末奥地利银行家、制糖大亨埃赫特男爵的妻子。这位最富有的女人高贵冷艳,美丽端庄中透着几许闲适慵懒。金色的长裙布满几何纹饰,衬托出女主人公修长丰腴的身体。克里姆特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用具象写实的手法描绘人物的脸和裸露的手臂,却对人物的整体外形做了几何化的处理,画面中充满了圆形和方形、直线和曲线的对比,抽象且富于装饰意味。这幅画被称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也是克里姆特的得意之作。当年他怀着深切的爱意为男爵夫人画像时,怎么也想不到在100年后,这幅画会以1.35亿美元的价格被化妆品巨头罗纳德·S.劳德拍得,一度成为世界上最昂贵的油画。

  克里姆特一生画风多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他的“金色时期”,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吻》是他这一时期的又一代表作。画中人物造型夸张又高度概括,除了脸和手以及部分细节外,其余的部分全被金色包裹。作品融合了日本浮世绘和拜占庭的造型与装饰风格,用符号化的色块、图案和线条构成了画面的肌理,也构成了无比甜蜜的欢愉感。

  克里姆特終生未婚,但是创作了大量的女性题材作品,这些作品又大都与爱、性、生与死、轮回等主题有关。他的画中那些被炫目的色彩包围的女性,不管美丽与否,都或颓废迷惘,或慵懒涣散,连他笔下的犹太女英雄朱迪斯,也被认为没有英勇只有情欲。

  作为一名象征主义画家,克里姆特对画面的形式感和装饰性的探索,启迪了许多后来者,其中也包括远在中国的画家。

  1918年2月6日,因中风和肺炎,克里姆特放浪不羁的一生在56岁时戛然而止。

  “任何想了解我的人,都该认真看看我的画。”他对世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