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的界限

作者:宋梦寒 来源:《读者校园版》

  人们不断追求永恒的生命,

  于是我们不禁自问,

  我们是否能够名留千古?

  后人提到我们的名字,

  知不知道我们是谁,

  我们有多么英勇,

  我们的爱情是多么伟大……

  ——电影《木马屠城》

  公元前12世纪,一场由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引发的战争,使强大的迈锡尼王国耗尽了元气,最后终结于一只木马。游走于希腊各地的说唱艺人和吟游诗人把战争的故事和英雄的事迹广为传诵,“特洛伊战争”因此成为《荷马史诗》的重要篇章,那只巨大的木马也成了家喻户晓的重要角色。然而,在这个故事当中,还有1个人,不,准确地说是3个小人物,虽然戏份不多,却因为一件雕塑在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所有人都记住了一个名字——拉奥孔。

  在这场众神参与的战争中,特洛伊城久攻不下,希腊人就造了一只巨大的木马放在城外。精兵强将藏进木马肚子里,大队人马佯装撤退,躲进附近的海湾。在一个叫西农的希腊士兵的蛊惑下,特洛伊人把木马拉进城里。夜半时分,就在特洛伊人欢庆胜利的时候,西农放出了木马中的士兵,点燃了特洛伊城……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拉奥孔是当时特洛伊城的老祭司,因为最先看穿了木马计而得罪了一心想毁灭特洛伊城的战神雅典娜,于是雅典娜派出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缠死(也有说他们父子是由于别的原因被蛇缠死的),大理石群雕《拉奥孔》表现的就是这个片段。

  雕塑《拉奥孔》16世纪出土于罗马的罗得岛。刚出土的时候,拉奥孔的右臂已经残缺,在他左右的两个儿子一个缺了手掌、一个断了右臂。拉奥孔处在中间的位置,他的左手虽然用力抓住了蛇头,却没能阻止它咬到自己的臀部。作者显然深谙人体解剖学,拉奥孔身体的扭曲形状与肌肉的紧张形式都明确地指示了疼痛的位置和强度。他的两个儿子虽然在整件作品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面部表情,都极为生动地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绝望与肉体的痛楚。意大利杰出雕塑家米开朗琪罗赞叹“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称赞其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在造型语言上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拉奥孔》群雕高184厘米,作者是罗得岛雕塑家阿格桑得罗斯与他的儿子波利佐罗斯、阿典诺多罗斯。据考证,该作品制作于公元前1世纪中叶,虽然按时间算它应该属于罗马时期,但由于它具有典型的希腊化时期的雕塑特征——动作激烈,人体比例准确、匀称,所以史学家们还是把它归类到希腊雕刻史中进行研究。

  “希腊化时期”一般指公元前4世纪末到公元1世纪初,又称希腊主义时期,是古希腊雕塑的第四个时期,也是最后一个时期。罗得岛是当时希腊的美术中心之一。雄厚的财力和丰富的神话传说,成就了古希腊雕塑的辉煌时代。尽管曾经深受古埃及雕塑的影响,古希臘雕塑却没有古埃及雕塑那种对神权和王权的敬畏。希腊化时期的作品更着力于对人体的赞美,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人的高贵与自尊。古希腊雕塑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主义的、典雅精致的、崇尚真实唯美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美术的典范模式。

  虽然对于《拉奥孔》群雕的评价不乏溢美之词,但也有人认为,作者过分沉溺于对唯美法则的追求和对自己雕刻技巧的炫耀,从而使作品流于浮夸,缺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诗人和美学家莱辛,在他的美学著作《拉奥孔——诗与画的界限》中分析了古典雕刻与诗歌在艺术手法上的差异。他认为《拉奥孔》群雕之所以在肢体和表情上所表现出来的痛苦不像现实中那么激烈,是因为雕刻家如果想在描写痛苦的同时还表现出高度的美感,就不得不减弱痛苦的程度。也就是说,同样是恐惧和悲痛,诗歌能够描写成放声哀号,雕塑却只能表现为轻轻叹息。因为由痛苦造成的面孔扭曲,看起来往往很丑陋甚至让人恶心。因此,莱辛认为,“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同样是模仿自然,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则;而诗的模仿对象则要宽泛许多,除了美之外,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这是诗与画的区别,也是古希腊雕塑的美学法则。

上一篇:创意     下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