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颖(化名),一个八年级女生,第一次见面就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倒不是因为她上课表现优秀,又或是过于调皮,相反,她格外安静,安静中透露出一丝超出这个年龄段的沉稳。每次上心理课,她都听得特别专注,在她身上,笔者看到了那种对课堂的敬畏。
一次偶然的机会,增进了笔者对她的了解。一天,笔者在操场上碰到她和班上一个女生一起去吃饭,她主动走过来和笔者打招呼:“心理老师,今天下午第三节,我们班有您的心理课,您一定要来哦!”说实话,笔者很诧异,没想到看起来内向的她竟然这么主动地表达了对心理课的喜欢。笔者随即回了句:“老师感觉到你很喜欢心理课,当然不能让你失望呀……”就此我们打开了话匣子,一路聊到了食堂。之前,笔者一直以为她是从其他学校转到我们学校的八年级学生,那天才了解到,她是从九年级留级下来的学生,因为患抑郁症休学了一年。笔者有些震惊,不是因为得知她患过抑郁症,而是因为她通过努力治愈了自己。笔者邀请她找个时间分享治愈的过程,因为这肯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
小颖说她当时抑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己的原生家庭,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想要父母10分的爱,但我当时感受到的可能只有2分。我想要他们温柔地对待我,但他们总是很严厉。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不被爱,也不值得被爱。后来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我终于想通了,执着地向别人索要他们根本无法给予的东西,如果要不到自己就会很痛苦。就像你面前有一堵墙,知道它坚硬无比,无法撞破,如果还是执着地撞,只会头破血流,不如从墙旁边的门里通过……”是呀,一个人是没办法给予别人他本就没有的东西的,如果我们执着地要对方给予,只会让大家都痛苦。小颖的洞见让我震惊,因为这是很多人,甚至很多成人都没办法想通和做到的一点。
现在的心理咨询有一个不好的倾向:认为父母是孩子问题的“罪魁祸首”。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社会上,当一个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大家会下意识地把孩子的问题归咎于父母。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言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家庭与孩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过度归咎于原生家庭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就像小颖,如果她把自己的抑郁归咎于父母,而没有学会调整自身,她可能不会这么快好起来。作为心理老师,笔者在学校里经常会听到学生吐槽自己父母的严厉、控制、约束等,这样的观念只会让亲子矛盾愈演愈烈。孩子长大了,做父母的希望孩子“感恩”,而孩子却觉得父母欠自己一个“道歉”。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能承担好父母的角色,但是因为养育经验的局限,很多父母都只是在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下意识按照自己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来养育孩子;有些父母可能因为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的局限,只能关注到温饱,而难以留意到孩子的精神层面;还有些因为性格的局限,表现得没那么温柔,没办法时刻做到对孩子民主、平等、尊重等。这些局限让父母们不能给予孩子完美的爱,没能让爱很好地流通起来。教育者应尝试着帮助孩子设身处地地去看清父母身上的局限,理解他们的局限,这样一来,也许他们对父母就会多了一些理解和宽容,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愈。正如小颖所说:“当我理解了父母的局限,选择去接纳不那么完美的爱时,我发现父母变得可爱了,自己也值得被爱了。”
编辑/于 洪 终校/黄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