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往往是悖论
王安忆
我初始的阅读,大都是童话和民间传说。
德国的《格林童话》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傻子。有一天,他跑到鄰国去,看见城门上贴着告示,说城堡有怪物作祟,很多勇士信心满满地进去,不是落败而逃,就是被怪物吃掉,没有一个人能成功征服怪物。国王非常不安,于是发出告示,许诺谁能征服怪物,夺回城堡,他就把公主嫁给谁。这种模式的故事有很多,包括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和中国戏曲《西厢记》,只是结尾各不相同,《西厢记》是老太太毁约了。这个童话故事则很朴素,傻子斩杀怪物,天下太平,国王立刻兑现承诺,把公主嫁给他。公主对他并没什么不满,也不觉得他傻,只纠结一件事,就是他不懂得害怕,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怕得发抖。公主有一个很聪明的宫女,就像莺莺小姐身边的红娘,她想了一个办法。在严冬寒冷的早上,她凿开河上的冰,捞了一桶鱼,提到卧室,把傻子的被子掀起来,一股脑儿地浇在他身上,傻子不禁浑身战栗,大叫道:“哎呀!我知道什么是发抖了!”从此他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小时候,只觉得故事有趣,后来想起来,这有趣里藏着许多隐喻:为什么公主把懂不懂得害怕作为衡量一个人智商的标准,害怕和智慧有关系吗?过度解读一下,又似乎有关系。中国人不是讲求敬畏天地吗?再者,如果这傻子是有智慧的,懂得害怕,那么他就不可能征服怪物,娶到公主。这么一来,故事不是没有了吗?所以,他必须是一个傻子。这是一个悖论,小说往往都是悖论。
童话是很有意思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收集编撰过一部《意大利童话》,其中一个故事说的是野兔和狐狸。有一天,狐狸在树林看见兔子快乐地跳来跳去。狐狸问兔子为什么那么高兴,兔子说,因为他娶了一个老婆。狐狸恭喜兔子,兔子说不要恭喜他,因为他的老婆很凶悍。狐狸说,那你真可怜。兔子说,不,也不要同情他,因为他的老婆很有钱,带给他一栋很大的房子。狐狸再道恭喜,兔子又说不要恭喜他,因为房子已经被一把火烧掉了。狐狸说可惜可惜,兔子说也别觉得可惜,因为他那凶巴巴的老婆也被一起烧死了。
我们写小说常常是这个样子。从起点开头,经过漫长的旅程走到终点,却发现回到了原点,但是因为有了一个过程,这个原点就不是那个原点。所以我们很像神话里那个推石头上山的西绪福斯,把石头推上去,又眼看着石头滚下来,再推上去,滚下来……永远在重复同一个动作。但这一次和下一次不同,就是那句哲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源自《小说六讲》,有删节)
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