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的洗手间真难找

作者:卢隽婷 来源:《读者校园版》

  洗手间为什么总是不好找?

  内急时,商场的洗手间仿佛“隐形”了——到目前为止,国内商场的标准设计几乎都是一楼不设洗手间,即使上到二楼或三楼,也要曲里拐弯地深入楼梯间才能找到洗手间。这是因为,商场每层的租金都是递减的,二楼的租金与一楼的租金有时会相差20%。如果商场的地段较偏,或是新开业,那么二楼的租金可能只有一楼的40%。开发商当然不会占用寸土寸金的一楼空间来设置洗手间了。

  这么做还有个好处:拉动人流向上层转移,增加消费者用完洗手间后在商场停留、休闲的可能。同时,把洗手间设置在尽量深入、偏僻的位置,也是为了不占用商场的视觉展示面,如果在一家家店铺之间突然出现一个隔断,就会打破顾客逛商店的连续性,因此,最精明的做法就是利用已经存在的楼梯间。电影院为什么总在购物中心顶层?

  顶层的业态设置总是最伤脑筋的。一般来说,以二楼为节点,往上每层的人流量总是递减的。一个人每上一层走到一个楼梯口,其实都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留在这层逛,还是上楼或者下楼。每一层的人继续往上走的可能性只有30%。因此顶层设置的一定是一些目的性很强的业态。同样会设置在顶层的还有KTV,以及一些能吸引人流的大型餐厅。那些油烟较多、面积较大的大型餐饮,如中餐连锁店,往往也会设置在顶层,不单是为了排放油烟方便,也因为这类业态能够负担的租金不高。但在遇到电影院的情况下,顶层的空间总会让位给后者。电影院的环境要求极为开阔:一个标准商铺的进深是16米左右,而一个电影院则可以达到30米,有时垂直电梯都无法到达电影院,需要再乘坐扶手电梯才能到达。为什么扶手电梯不能在同一处上下楼?

  许多商场的扶手电梯都是单向设计,每层有一处扶梯只能上楼,另一处扶梯只能下楼,两处还相距甚远。一路上楼虽然方便,但逛完想要下楼就要兜一个很大的圏子。另一种是“剪刀梯”,即可以在同一处上下楼的扶梯设计,虽然看起来方便,但其实每一次上楼或下楼都要兜一个圈子。这正是开发商的意图,希望把你在商场内的行走路线设计成一个环线,强迫你把这一层全部逛一遍。但随着日益激烈的商场竞争,人们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购物体验,一些商场启用两套扶梯系统,方便人们以最短的路径行走。另外,扶梯的存在不能遮挡视线,比如,进门位置正上方的铺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为人们总是一进门就往前走。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死角,一楼的扶梯设置总是背对着主出入口,这样你就需要转个身上楼,就一定会看到周边的铺位了。同层停车、楼顶停车真的那么酷吗?

  如果你还以为商场的停车场都在地下停车场,那你就落伍了。现在在国内许多城市的综合购物场所,有一些新的停车模式叫作同层停车,即在商场的每一层都有对应的停车场,直接连接商场入口;还有屋顶停车场,比如上海的K11、环球港购物中心等。虽然这些新颖的方式能解决停车难的问题,但更多是出于开发商的私心:它的好处是节省面积和开销,并把人流往高处各层带动。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就国内此类设计目前的情况而言,它们都没有地下停车场那么方便进出。如果要在楼顶停车,或是在较高层的停车场找到合适的位置,你必须要如爬盘山公路似的螺旋式爬坡。对同层停车来说,除非你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想去哪一层,否则很容易在停车时感到纠结;而楼顶停车则更适合直奔影院、餐厅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商场都是弧形的?

  传统商场、购物中心大多是直线型的单动线,所有的店分列在楼层两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都采用弧线的外观及动线了,尽管这么做更费钱。想象一下,你站在一排水平排列的店铺门口,只能看得见对面以及自己这一侧较近的店铺,却看不清稍远一些的店铺,除非他们有突出的招牌。但如果每一层的店铺都是呈弧形排列,甚至是环形的,那么从理论上一个人就可以站在任何一点上看到自己这一侧以及对面的所有店铺,从而增加顾客被吸引过去的概率。为什么大商场都青睐中庭?

  每个大型购物中心里都至少有一个中庭,在这片开阔的空间里,有时是钢琴表演,有时是雕塑展览,有时是咖啡雅座。综合性购物中心的实质是包揽顾客一天所有的休闲时间,但是一般人逛几个小时就会累,需要喘口气才能接着逛——但他们不会让你出去喘气,这就是为什么购物中心一定要有中庭。作为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中庭是一个让你慢下来的地方。从行走疲劳的角度看,一个中庭的服务半径在250米左右,但如果从视觉的角度看,则只有100米左右,超过这个距离还没有看见中庭,就会让人觉得太闷。他们的标准做法是:每100米左右会有一个小中庭,每250米左右会有一个大中庭。中庭的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也有讲究,一般是1∶1至1∶1.5,太低容易让人觉得压抑,太高则会失去聚拢的作用和商业场所宏伟高端的感觉。尽管标准的中庭应该是露天式或透光式的,但现在很多场所已经不这么做了,这完全是出于节能的考虑,省了空調、灯光的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