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想简简单单给孩子讲一个故事

作者:向华 来源:《读者校园版》

  我叫向华,是一名绘本文稿的创作者,也是教绘本创作的老师,还是一个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的大人,所以我是一个“绘本人”。我是在2008年加入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的,在那之前,我是一名动画片的编剧。

  创作绘本一点儿也不容易。你想,要在有限的篇幅里把大人对孩子、对世界、对生命的理解放进去,这本身就很不容易。而且不是写一些感言,而是编写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然后讲给孩子听。这件事做起来特别难。

  中国绘本的发展是从引进西方经典绘本开始的。最早引进的绘本,包括早期家长接受的绘本,都是从“有用”的绘本开始的,也就是说,一开始我们强调绘本的功能性。

  但是在我们把这些所谓有用的绘本、有功能性的绘本都引进了之后,我们才发现,世界上怎么还有那么多的绘本特别有名、发行量很大,而且畅销了很多年,它们被公认是好书。

  在有用的绘本之后,我们逐渐认识到绘本的“无用”之用。

  《野兽出没的地方》是美国绘本大师莫里斯·桑达克的作品,出版于1963年。当年,这本书就获得了美国《纽约时报》的最佳图画书奖;1964年,获得凯迪克奖金奖。

  男孩麦克斯穿上狼的外套在家里折腾得没完没了,妈妈很生气,说:“麦克斯,你这个野兽!”麦克斯说:“我要吃了你。”于是,妈妈生气了,不许他吃饭,让他回到自己的房间反省去。

  当天晚上,麦克斯的房间里长出了一片森林。

  这本绘本一开始的画框小小的,画框周围有很大的留白。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画框里的世界是麦克斯的世界,空白是现实世界,麦克斯小小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是被压迫着的、被禁锢的,所以他的精神状态并不是很好。

  你一页一页地往后翻,就会发现麦克斯的世界在逐渐扩大。麦克斯房间里的森林不停地长,一直长到了天花板,布满了墙壁。

  麦克斯在自己的世界里恣意张扬,很开心。后来他扬帆远行,去了很多地方,最后到了一个有野兽出没的地方。

  野兽很可怕,露出吓人的牙齿,发出可怕的吼声。但是麦克斯不怕它们,因为这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麦克斯说:“定。”野兽们就被定住、被制服了。野兽们很崇拜麦克斯,于是请他当它们的国王。

  国王麦克斯发出了第一道命令:“我们开始折腾吧!”

  他们就这么折腾了整整3页。这时,你会发现,页面上没有一点儿空白了。这说明什么?麦克斯的内心世界得到了释放,他想:这里就是我的地盘,我太开心了!我太爽了!

  但是,野兽也是会累的。麦克斯觉得孤单,空气中飘来熟悉的饭菜香味,麦克斯想家了。他要走了,可是野兽们对他说:“不,不要走,我们爱你,我们要吃了你。”

  这句台词听起来耳熟吧?麦克斯对妈妈说过同样的话。

  麦克斯回家了。你看,他离开家时是从右往左走,回家时是从左往右走,很有意味。

  他回到了自己出发时的那个夜晚,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此时,这个孩子的表情很惬意、很舒服,因为他的心情舒畅了。而他的妈妈已经把饭菜摆在桌上了,饭还热着呢。

  绘本的最后一页没有图。我们可以理解为麦克斯小小的世界跟现实世界融合了。他不拧巴了。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讲儿童负面情绪的绘本。我们现在看,觉得这些野兽好“呆萌”啊、真好玩啊。但一开始它们吓到了大人:天哪,我的孩子的内心怎么是一堆野兽?孩子不是天使吗?孩子怎么会有负面情绪呢?

  孩子当然是有负面情绪的,而且这种负面情绪会自我生发、发展壮大,变得很强,而且还会自我消解。大人该做什么呢?大人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陪伴孩子,而不是一味地阻攔或责备。

  该绘本的作者莫里斯·桑达克,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是犹太裔,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他当时所生活的环境。爸爸妈妈不许他出去玩,因为外面太乱了。小桑达克每天的大部分时间就坐在二楼的窗台上,看着楼下的孩子玩。他早期的绘本,很多是以这种微微俯视的视角创作的,这是他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视角。

  作者有一个孤独的童年,他在孤独的童年里慢慢地建设出一个丰饶的内心世界。大人应该通过绘本认识和了解孩子身上的儿童性,同时应该在给孩子读绘本的过程中,了解自己身上残留的儿童性。谁没当过孩子?谁的心里没有一个野兽出没的地方?

  每个读者都能从好的绘本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我问过很多绘本大师:“您是为谁创作的?”他们都说:“为自己。”

  所以,好的绘本不是给大人创作的,也不是给孩子创作的,而是给作者自己创作的。

  绘本的类型多种多样,对同一本绘本,大家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绘本呢?孩子喜欢有趣的。

  有趣就是好玩,绘本要做到好玩特别难。因为绘本都是大人创作的,大人已经不好玩了。有的大人虽然好玩,但是大人的好玩和孩子的好玩不一样。

  再举一个例子,《和甘伯伯去游河》,我们通过这本绘本来看看对同一本绘本大家有不同的认识。

  这是英国绘本大师约翰·伯宁罕1970年创作的作品。

  甘伯伯是一个住在英国乡间的绅士,他的门前有一条河,一天,他撑着船去游河。

  遇到小孩子,孩子们说:“甘伯伯,带我们一起去,好不好?”甘伯伯说:“好哇,但是你们不能吵闹。”孩子们上了船。

  兔子说:“甘伯伯,我也去,行不行?”甘伯伯说:“行是行,但是你不能蹦蹦跳跳。”兔子上了船。

  猫说:“我也想坐船。”甘伯伯说:“可以,但是你不能追兔子。”

  狗说:“我也要坐船。”甘伯伯说:“可以,但是你不能招惹猫。”

  后面还有,猪来了,绵羊来了,鸡来了,牛来了,山羊来了。甘伯伯的小船上坐满了小朋友和小动物。

  一开始,大家都很安静。可是没过多久,山羊乱踢,牛踩东西,鸡扇翅膀,绵羊“咩咩”叫,猪来回晃,狗招惹了猫,猫追兔子,兔子乱蹦乱跳,小孩大吵大闹——船翻了。

  我估计甘伯伯心里早就有底了,因为河水不深,所以大家一起游到岸上去晒干身体。

  船没了,怎么办?甘伯伯说:“那就到我家去,我请大家喝茶吧。”于是,大家一起穿过美丽的花田来到甘伯伯家,喝了一次英式下午茶,一直喝到晚上。大家要回家了,甘伯伯说:“再见!下次还一起游河啊!”

  就是一个这么简单的故事。我在小学课堂上讲完后,班主任老师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守纪律。”约翰·伯宁罕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嬉皮士,到处游走。他毕业于英国夏山学校,一生追求自由、追求自然。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去写一本讲纪律的书呢?

  我们一般不愿去解读绘本,只是让孩子看,在不同的年龄看会有不同的理解,不要用一个标准答案去限定它。

  甘伯伯要求,鸡不能飞、狗不能跳、孩子不能大吵大闹,这是大人的诉求。鸡就是要飞,狗就是要跳,孩子就是要大吵大闹,这是天性。当大人的诉求遇到儿童的天性,而且碰撞了、矛盾了、翻船了,这时候怎么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但甘伯伯说:“到我家喝茶去吧。”所以这本书其实讲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包容。

  我们通过这两个例子,发现西方绘本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现代儿童观建立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孩子看的是什么样的原创作品?我们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吗?我们的故事有什么样的呢?我们的儿童观建立得怎么样?

  其实中国的传统故事非常多,但是这些故事不是写给儿童的。我们现在要给中国的孩子创作中国的故事,还是需要做收集、整理、改编的工作。那么怎么改?要用一种怎样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现代儿童观。

  举一个改编绘本的例子,这是一个哈尼族的故事——《火童》。原来的故事讲的是魔王从地下跳出来抢走了哈尼人的火,所以少年明扎打算杀死魔王,抢回火种。但魔王很强大,必然要和明扎拼命。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你死我活、充满仇恨的故事。

  我在改编的时候,第一句写的是:“很久以前,天神收走了哈尼人的火。”我还不知道后面的故事该怎么改,但是写下第一句话时我就想好了:至少明扎也像普罗米修斯,他可以去天上为人间盗火。

  我更关心的是明扎一路的所观所感,他要去看、去体验我们对森林做了什么,我们对水源做了什么,我们对动物做了什么,我们对大自然做了什么。最后明扎奉献了自己,把自己变成火种后又回到人间,然后教人们怎么正确地利用火善待自然。

  我在做动画片编剧的时候就知道,在一部电影里,人物必须成长。成长才是命运,命运会带着观众往前走。一本绘本32页,薄薄的,但它一定要承载主人公的命运。命运不是旗帜鲜明地斗争,命运是逐渐发现自己身上的使命。

  直接这么说这个道理好像令人费解,但编成一个故事就会很浅显、很好懂,相信孩子们都能读懂的。

  以前经常有人问我,绘本到底是什么。从本质上讲,绘本其实就是故事。世界上有那么一群大人,他们经历了很多,他们也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他们不想讲自己的经历,也不想讲道理,他们就想简简单单地給孩子讲一个故事。

上一篇:儿子的固执     下一篇: 你必须学习并经历各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