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没有诗

作者:冯骥才 来源:《读者校园版》

  那一年,汶川大地震时,我们赶到北川,站在一个山坡上,下边是被震成一片废墟的北川镇。当地文化馆的负责人手指着一个地方告诉我,地震时,著名的禹风诗社有40多名诗人正聚在那幢房子里谈诗论艺,大地震猝不及防,天灾中无一幸免,全部罹难。于是,我们站成一排向那个方向深深鞠躬致哀。当今,真正痴迷于诗的人毕竟不多了。

  有人说,诗的消退是因为这种文学形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说这种文学体裁早已度过盛年,走向衰老,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比如说,唐人写诗,宋人写词,宋代之所以改用长短句的词,正是由于诗的能量已被唐人用尽。真的是这样吗?诗只是一种文学体裁吗?我们读古人的诗句受到了触动和感动,是因为这种文学体裁,还是因为其中那些对生活深处的韵致的心灵感知与发现?我们现在对生活为什么没有这种敏感与发现,没有这种表达的情怀呢?我们的心灵变得粗糙而愚钝了吗?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心灵上,而不是文学上。

  如果我们现在眼睛里全是微信,求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大多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物欲、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

  在市场时代,消费不仅要主导市场,也要主导我们。消费文化是消费的兴奋剂,所以消费文化都是快餐式的、迎合的、被动的、刺激的、充满欲望的,又是便捷的,消费过后就扔掉,一切都是暂时的快意与满足。消费方式异化着消费者,商业文化也在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粗鄙化。这样,诗一定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是最不具有消费价值的。

  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那就要先弄明白诗的本质。首先,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就愈响亮。其次,诗是情感的,情感愈真,诗愈打动人。诗还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富有才情的。我们的生活能给诗提供这样的生存环境吗?更关键的是,我们有这种精神的需求吗?如果没有,还奢谈什么诗?如果有,如果需要,诗可不是奢侈品,它会不请自来。

  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那些东西。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等等。那么,我们的生活不就会变得平庸、乏味、浅薄和枯燥了吗?

  有诗与没有诗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如果诗离我们远了,怎样才能把它召唤回来?

上一篇:你激励了我     下一篇: 耶鲁与北大的差距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