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内心的跑步

作者:涤心 来源:读者校园版

  有两位知名人士,都写过有关跑步的书,一个是村上春树,一个是美国跑步先驱乔治·希恩。

  跑步不是这两个人的主业。村上春树是作家,乔治·希恩则是一位心脏病专家。他们都是半道出家,村上33岁开始跑步,希恩45岁才穿上跑鞋。相同的是,他们都再也没有脱下跑鞋。

  他们所著的以跑步为主题的书,都不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突破极限提高成绩,而是谈论哲学、人性以及其他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忘掉的命题。对于村上春树来说,跑步的本质在于:“在个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并让他窥探到“活着一事的隐喻”。乔治·希恩更是把跑步当作寻找自己内在心灵的最好方式:“我带着孤独来到了公路上,只是为了找到真实的自我。”在跑步中与自己不期而遇,探幽索微,进而发现生命的真谛。

  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跑步只是一种运动。三五知己在假日的清晨,伴着鸟语,闻着花香,在公园的跑道上展现自己的活力与魅力,这样的跑步也是能够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的。可是,当你选择马拉松长跑时,一切就都不一样了。你所看到的绝不是路两边挥舞的旗帜,听到的也不是旁边观众的呐喊助威。在几个小时内,你只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自己沉重的脚步声。

  当人处于体能的极限状态时,其实也处于完全自我独处的状态,你无法做任何事情,无法与任何人交流,除了双脚踩在坚实的土地上的感觉,耳边吹过的风声,嘴里呼出的气息,你只能与天地交流。就算你选择用音乐来掩盖这种寥落的寂寞感,却也只是更加重了你与世界的分离。此时,整个感官世界都走在通向内心的道路上。你仿佛逃离了世界,退却到一个有限的宇宙中。在那里,你更容易进入冥想状态。

  但是,乔治·希恩也认为,跑步时的冥想“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它让你无所遁形。当你需要面对自己身体的痛苦以及精神的折磨时,你是屈服于它,还是战胜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够坚持长跑的人本身也是强大的,或者在不断地经受着考验,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人类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都有贪图安逸、厌恶劳作的本能,而跑步是对人类体能和精神的双重锤炼。乔治·希恩写道,每次他跑到1.6公里的时候,他都想要退赛。他为此找各种理由,然而,每一次他都选择坚持下去。他也以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坚持的价值所在。他完成了20次波士顿马拉松赛,并打破了1英里限时跑50岁组的世界纪录。这些只是人们所能看到的成就,真正改变的是他的内心,他战胜了自我的怯懦、畏缩,成为一个坚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