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的“潜规则”

作者:未知 来源:读者校园版

  许多对外国名校“趋之若鹜”的学子,往往不知道,即使在美国这样招考程序严格的国度,同样存在许多“潜规则”,而这些“潜规则”往往是和我们所熟知的留学常识相悖。

  学业“潜规则”:

  美国学生拼起命来比中国学生更狠

  很多准留学生不知道,在美国,查资料、自学、讨论、开卷考试、社会调查等课业的强度和压力,远远大于中国学生的“死记硬背”。“美国高中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低于6个小时”的数据,绝不是凭空捏造。无论大学还是高中,美国学生的学业压力远比中国学生大。

  有专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北美的中高等院校学习压力非常大,想要从中学升学或者从大学毕业绝非易事。美国的教育体制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允许学生发挥各种想象,积极思考和创新。但是付诸实践的时候,不论是论文、演讲或实验,学生必须严谨地去搜集数据和历史材料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因此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做问卷调查、上网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

  学位授予“潜规则”:

  美国名校淘汰率很高

  很多留学生喜欢一味追逐名校,殊不知名校的学位授予也是有“潜规则”的。这个“潜规则”就是名校的“淘汰指标”。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等重点学科为例,淘汰率近30%,这也是毕业生质量的保障。

  据悉,美国名校的“淘汰”依据、量化标准也名目众多,涉及科目分数、课外活动、社交活跃度、演讲能力、专业素养、论文水平等多个指标,而评价这些指标的方式也不是简单的应试,而是通过多种直接或间接的考评手段,比如同学的口碑印象也能成为综合分波动的要素。对准留学生们来说,在美国进了名校并不等于能顺利毕业。

  申请文书写作“潜规则”:

  不要再有“孤儿院”“慈善”之类的字眼

  近几年来,几乎所有的准留学生的申请档案中,都有参加过孤儿院爱心慈善活动的经历,致使美国的招生官觉得这些学生似乎在作秀。据了解,目前市面上许多留学中介所提供的申请文书写作服务,实际上都是按照固定、雷同的模本在操作,这些模本上高频出现的字眼,恐怕已经成为美国招生官员心目中的禁忌字眼。

  禁忌字眼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据美国某招生官员透露,有一年,申请耶鲁大学的北京某中学的21名学生中,有19名年级排名第一。还有,申请哈佛大学的北京某中学,一个班里有6名学生会主席。那么,年级排名和学生会主席会是禁忌字眼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些学生没被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录取的确是真的。

  美国的中学或者大学学校的申请,其实贵在真实。很多中介公司拿着一套成功模本去套在很多申请人身上。很多学校收到太多这样的模本,就算学生本身真的很优秀,也都不予录取。

  面试“潜规则”:

  个性不要乱展示

  不少留学生认为美国考官喜欢有个性的学生,于是在言行上表现得十分夸张,甚至以另类的方式来展示自己。其实,在美国,考官一样青睐“中庸之道”,他们同样不喜欢无厘头式的夸张言行,谦逊、礼貌、温和,这些中国人的传统品质仍然是他们所看重的。

  也就是说,在美国名校的面试环节中,你的个性并不是指乖张另类的言行或打扮风格。虽说美国是尊重小众的国度,但某些小众言行却是很大的禁忌,譬如,种族、文化歧视、纳粹、宗教偏见、性取向等。总之,别走极端,个性是在约定俗成的共识内的自我表现,是有限度的表现。

  文化“潜规则”:

  美国人喜欢“中国style”的学生

  许多留学中介机构的指导,总是潜移默化地想让中国孩子往美国孩子的方向靠拢,言行、表达方式已经十分美国化。但这种迎合心理却是美国考官较为排斥的,如果中国学生都和美国学生一样,那他们还有必要招中国学生吗?

  美国名校希望中国学生带来什么?一些已经被中国学子抛弃的东西,恐怕反而是美国考官看重的品质。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业上的钻研精神、重复执行能力、传统礼仪品质等,许多准留学生面试时并没有充分表现出这些中国化的元素,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美国大学不稀罕西化的东西,你再西化也只是东施效颦。中国文化中的谦虚、含蓄、内敛,以及数千年悠久的文化内涵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魅力。

  人情“潜规则”:

  “拍马屁”在美国招考面试中也管用

  其实,“人情”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美国的招聘、招考环节也有“人情分”。因此,在面试时,一个应考者或应聘者如何建立和睦、宽松的聊天环境,如何发挥自己社交上“人来熟”的特长,也能成为潜在的加分因素。

  美国的人情,应该是在合乎职业道德之上再多一些注意或小心,而恰恰就是这些注意或小心,平添了很多成功的可能。如何把握和利用这些内容,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形的东西,中国人现在叫“情商”的东西可能就是指此。在西方,类似的词汇是“ice break”,也就是说,见面最初的几句话,能否打开交流之门。这是一个面试中和几乎所有的场合中最重要的能力。很多时候,如果不能在见面之初打开交流之门,便失去了机会,没有了再试的机会,只有出局。

  分数“潜规则”:

  美国人也在乎分数

  在目前的留学语境中,美国名校往往被舆论塑造成一个完全不在乎考试分数的地方。其实这又走进了另一个误区。事实上,在美国学校,你的成绩单究竟是A还是C,会直接影响家长、老师和同学们对你的评价。因为分数低而产生的自卑、自闭、被他人孤立等症状,在美国也大面积存在。许多留学资料过分强调所谓“课外活动”,事实上,美国高才生或优质留学生在“活动”与“学业”之间的时间和精力分配是有一套科学规划的。正如在美国高中就读的优秀中国学生所述:“我一直都保持‘学业’与‘活动’齐头并进,这样的‘综合素质’才能令面试官青睐,而丰满的、大量的社会活动经验却搭配上一个惨不忍睹的考试分数,这样的简历是会令面试官极其反感的。”

  排名“潜规则”:

  专业性文理学院比名校就业率更高

  在美国,一些小型的专业性文理学院,其实比那些“常春藤名校”“TOP10名校”性价比更高。因为,这些定位准确、专业性强、硬件和软件都比较集中于某个专门领域的中小型学院,善于培养高端“专才”,而这些学校的就业率甚至比传统的名校还要高。“许多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会根据企业的个性需要、校友比例、专业水平等设置一个高校的“潜排名”,以此作为招聘的独家依据,而这个“排名”跟公众所熟知的“常春藤排名”“TOP10排名”等可能会有较大差距。

上一篇: 名校校训     下一篇: 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