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

作者:张兆钦 来源:读者校园版

  以前,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实际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这种想法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当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我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整个生活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

  这个问题在大学时困扰了我很久。我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其实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以至于我常在一些时间管理的书中寻找答案。那些书都只能让你更高效地“做完事”,却不能让你在做的过程中更投入一分。

  直到后来离开学校,我才豁然开朗。摒除心中的杂念,全部精神专注于当下,摒弃过去,摒弃未来,任何多余的念头都可能使你正在做的事情不纯粹。这叫“正念”。

  想想看,你去旅行,那你是为了旅行和生活本身呢,还是为了旅行回来能增加一点谈资、写一篇游记呢?答案是显然的。人生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心只等着功成名就、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那一天,就好像你旅游时只等着回去写游记和炫耀一样,旅行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生活就像这样的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回到读书上来,现在我觉得对书的“量”的强求是完全无意义的。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

  网上有个很好的问题:大学两年读了大概两百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有个精彩的回答道出了个中缘由——书不在于读完它,而在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大学时,一位很有才华的心理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很多同学喜欢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的书,有些人一天能读50页,有些人能读100页。可是一旦你以‘页数’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时,从一开始你就错了。”

  同理,如果你用读了多少本书来形容你的读书经历,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你认真读到了书里去,当你沉迷于书中绚烂多彩的世界,当你的观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不会在乎甚至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今年读了多少本的。

  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所以,数多少页、多少本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你已经败了。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就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它。

  阅读是一种享受,但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新的体验、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能让你的思维有所改变,特别是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想不清楚、说不清楚、写不清楚,也从来没有行动过,那你看书就是在浪费时间。

  学而悟道,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1万本都不够。这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读的: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活埋在里面,又有没有读出来,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一本值得读烂读透的书,需要你去5遍、10遍地读烂读透它。于是所谓的200本,你不是读少了,而是读多了、读水了、读浅了!其实你的状态一点都不特殊,你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是在集邮。

  最后,建议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书,换一种方式,再读一遍、两遍、三遍……

上一篇: 莫高窟的挣扎     下一篇: 每个人都曾是少年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