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生更要拼命学习

作者:郭韶明 来源:读者校园版

  郭老师:

  我是一名初一的学生,而且是年级第一名,考试快到了,我的情绪却很不稳定。有时干劲十足,有时又特别烦躁,很想大哭一场。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我总害怕吧。

  上学期第一次考试,我是年级第三,第二次下滑了七名,第三次又下滑了三名。现在,我总是担心又会像上学期那样,因此逼着自己学习,但情绪总是很差,前几天还差点儿跟发小闹翻(好在我鼓起勇气道了歉,我们还是好朋友)。

  虽然妈妈说不用紧张,考不好也没关系;爸爸说明天带我爬山,我也不敢去。有时我会扔下书本痛快地玩,但总有一种对不起自己的感觉,好像要保持“第一”只能拼命学习似的。上次考试我的心态很好,学得也没那么拼命,可是这次状态不好,这几天做题连最拿手的数学也做一道错一道。我已经连着几天没有睡好了,虽然在朋友面前我一样开朗,一样爱讲笑话,那个时候我也很开心,可是一回到家里,就觉得很郁闷。

  刚刚我给爸爸打电话,爸爸说今明两天不用复习了,要带我好好玩。放下电话我就大哭了一场,我觉得很开心,又有点忐忑不安。我该怎么办?

  菲凝

  菲凝:

  你的经历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年级第一的模范生真不是那么好当的。因为你没有足够的空间往上走,稍不留心就会往下掉。有人可能会说,保持自己的水平就可以稳稳地占住这个宝座,他们忘了,下面不仅有虎视眈眈的其他种子选手们,更有那些超常发挥的“黑马”,随时可能冲到前面。所以,“稳坐第一”绝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还要看整个赛场上其他选手的实力。

  而事实上,你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所以,你觉得只有拼命、拼命、再拼命,才有可能把别人甩在后面。于是,你紧绷那根弦,不敢放松自己,每次出去玩都有一种愧疚感。即便这样,你担心的结局还是出现了,“第二次下滑了七名”“第三次又下滑了三名”。这次考试你更加骑虎难下:扳回一城?你心里没底儿;重蹈覆辙?你会更加崩溃。那么,到底要怎样面对呢?

  有一个词叫“目的颤抖”,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你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杯子,这个杯子里盛着信心满满的目标,可是,当你所有的心思都在那儿的时候,目标不会变得很强大,反而变得很脆弱,以至于你的手一抖,它就粉身碎骨了。其实,它本可以安然地待在某个角落,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瓜熟蒂落。

  第一名的光环人人都想要。正是因为人人都想要,所以更不容易永远握在你的手里。更何况,就算下滑了几个名次,又怎样呢?中考和高考拼的是某一次的发挥,又没要求你期中和期末次次领先。有一种选手,从开始就遥遥领先,过程中也没有懈怠,最后毫无悬念地摘得桂冠,这当然是一种成功。但现实中,我更看好后半程选手,他们允许自己偶尔掉链子、打个盹儿放松一下,真正需要冲刺的时候,再拿出最好的状态拼一把。其实什么也没耽误,不是吗?因为他们知道,那些让自己“停下来”的举动,只是为了下半程让自己有能量“更好地走”。

  所以,同学,为什么不允许自己过一种张弛有度的生活呢?有一位爸爸告诉我,他只需要儿子保持年级前20%。当然,这个要求也不低,我想说的是一种区间性。你要允许自己在一个区间里生存,而不是在一个点上。给自己定一个你不能容忍的下限,只有跌破了这个下限再积极寻找原因,迎头赶上。

  很多压力不是事情本身生发出来的,而是自己主动附加在身上,因为太在乎、太看重了,才把自己弄得很沉重。所以,别让目的占据你全部的内心。一个人不能没有目的,它是引领你前行的路灯,借着它你可以看得更远。但是,如果把目的绑在自己身上,它只会变成一个沙袋,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忘掉自己是年级第一吧,你不过是个会偶尔考砸的中学生,尽心尽力就可以,不要太看重结果,这样才更容易渐入佳境。

  郭韶明

上一篇: 唤醒清晨的马克杯设计     下一篇: 奇特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