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晒成咸鱼干

作者:赵周 来源:《读者校园版》

  每个人都说“干货”,但大家的理解不见得一样。“干货”一词本是农牧业词汇,现在这个词的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

  “罗辑思维”不断强调说自己把一本书加工成短视频,是拿出了书中的“干货”。这种做法在商业上如此成功,以至现在各种读书会和社群纷纷跟风。“干货”的呈现形式多样:短文、笔记、思维导图、PPT、短视频、在线音频。

  “干货”这个词其实很贴切,把一本书的知识点提炼出来,不是把大图片压缩成小图片——压缩后的图片只是清晰度降低,仍能看出原貌——从书中摘抄出的要点无法看出原书全貌;也不是把湿衣服晾干,衣服和水原本不是一回事儿,但书中的“湿货”和“干货”浑然一体——而像是把鲜鱼晒成咸鱼干,脱水的同时破坏了细胞,转换了性质,改变了味道。

  有人就是喜欢吃咸鱼干,这本是口味问题,不必讨论。但宣称“咸鱼干才是鱼的精华”,这就是无稽之谈了。

  “干货式学习”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首先,“得到书的精华”就是学习,是成人学习的歧途;其次,“干货”也不是书的精华。学习能力的重要维度之一就是对照信息加工出上下文,加工成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而从一本书中摘出“干货”,其实是一个逆向的过程,是去掉上下文把知识“降解”为信息。如果是自己做这事,多少有助于記忆;但若把九蒸九晒过后的“干货”当宝贝收藏,痴迷于“干货式学习”,那就是误入歧途了。何况很多人拿到咸鱼干并不吃,只是闻闻味道,随手藏进库房,和另外几万件都快放臭了的咸鱼干堆在一起。时间久了他们又会焦虑,再去学习怎么把不同的咸鱼干分门别类,学习怎么整理笔记。实在整理不过来了,再学习怎么断舍离……

  不要再把咸鱼干当宝了,成人学习不是晒干,而是转换。学习者可以清蒸全鱼,也可以只吃鱼头,尝过滋味后化为营养。把对自己有启发、有感触、有用途的知识贴上便笺,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应用,得鱼忘筌,得饱忘鱼,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