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如择偶

作者:另维 来源:《读者校园版》

  美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大概是从高四那年的12月开始,陆陆续续寄给各位同学的,第二年的2月便几乎都到齐了。

  读了这么多年高中,陈空最忙碌的时光竟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的3个月。

  和填报志愿一样,美国大学需要学生主动申请,步骤复杂,但好处是数额没有上限,因此,大多数毕业生手握多份录取通知书。比如,陈空就拿了7份,所以在抓耳挠腮、痛苦地七选一。

  各所大学也在绞尽脑汁地攻打生源争夺战,他们比赛般诱惑陈空,邀请他去学校免费体验。高中的最后半年,陈空的班里有大片空桌,只因同学们都在全国各地的大学里体验课程。每一段大学校园体验之旅都需要请假3天到5天,每一名普通高中生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都会经历三四次这样的免费旅行。

  在西方人眼里,选择一所大学和结婚一样,除了讲究客观的排名和条件,更是在选择未来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需要有切身的体会才能真正了解。

  我越观察越能感觉到,美国社会引导青少年探索自我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陈空的校园体验之旅在4月左右结束,高四还剩下两个月,他还有作业未完成。在我所在的大学里,学年快结束的时候,在我上课的许多课堂上,会突然多出一些小孩。他们会在课间走上讲台,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是附近某某高中的学生,来做作业,感谢大家配合。他们的作业是自行联络一位大学教授,获得他(她)的许可,去听一节课,然后采訪教授和大学生,通过切身的考察和交流,进一步了解自己未来想学的专业,再写一份调查报告。

  我至今仍记得我第一次在教室里见到这些学生的情景。在成本会计课上,一个17岁的金发男孩在讲台上大声说,他计划读会计专业,将来做一名会计学教授,专攻成本会计。

  西方人认为,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比高考重要,也比高考难,因此,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比如全社会的共同配合。

  当然,我不是在说这一系列的高中升学传统完美无缺,适用于所有人。我的室友凯特琳当年参观了大学3天,爱上了帅帅的导游学长,然后选择了这所学校。

  青春太令人迷茫了,再先进的理念,在正值青春的人身上,都能被玩出五花八门的效果;再好的引导,也不是所有人的解药。因此,“探索自我”这门功课并不会随着高中毕业而结束。在大学里,换专业、修双学位、转学、休学都是开放的。有人统计过,美国的本科生平均每人换36个专业。好多人把学分修完了,想法就变了,再去修别的。

  青春就是用来拨开迷茫的雾,遇见真实的自己的。人生的弯路谁也不能替你走,探索自我本就是贯穿一生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