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成绩和手段

作者:袁腾飞 来源:读者校园版

  贞观之治

  唐太宗眼见自己的表叔隋炀帝被消灭,知道是因为遭到了百姓的抛弃,秦朝、隋朝太不拿老百姓当回事了才会快速灭亡,所以,他夺得皇位后强调要“存百姓”。

  史籍记载,在唐太宗的精心治理之下,贞观年间,“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一斗米是十升,才三四文铜钱,这表示农业生产发展得很好,有的是钱。“岁断死刑二十九人”,一年判死刑二十九个。一年才杀二十九个人,那证明社会治安好。“九州道路无豺虎”,行旅自长安越海表,从长安出发到广州,不带粮食,当然也不用带钱,“取给于道路焉”,你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因为谁家都很富裕,都会热情地招待你。出门也不用锁门,“外户不闭”,家家都富,我偷你干什么?这简直就和共产主义差不多。

  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得益于唐太宗的几个优点。

  知人善任。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他的这个觉悟,使得朝里朝外冒出一大批人才。

  贤相有房玄龄、杜如晦。这哥儿俩一个多谋一个善断,有“房谋杜断”之称。名将有李靖、李勣。李靖曾以3000铁骑大破东突厥于阴山,俘东突厥颉利可汗。李勣,就是评书里讲的徐懋功,72岁高龄挂帅,灭高句丽,破吐谷浑。所以这两位名将不得了。

  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戒奢从简。

  长孙皇后带头,“衣不锦绣,裙不曳地”。穿衣服不穿绣花的,也不穿锦缎的,而且当时没有棉,穿的是麻布。为了节省布料,裙子做得超短,不能拖地。皇后都这样带头做表率,嫔妃们自然也就不敢奢侈了。

  虚怀纳谏。

  唐太宗最著名的谏臣便是魏征,极其善于给皇上提意见。魏征给皇上提意见到什么程度?有一次竟然“廷争面折”,当廷跟皇上争,撅皇上面子,气得皇上一抖袖子,不玩了,散朝。

  回到宫中,皇上仍然怒气冲冲,贤后长孙氏忙问你跟谁生这么大气?皇上说,魏征啊,这小子一点儿都不给我面子!长孙皇后听了后笑着说,皇上,正所谓“主明臣直”,魏征这么直,因为你是明君圣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皇上本来就不容易听进不同意见。大家都拍你马屁,不敢说真话,只有魏征这样的人说真话,这简直是朝廷社稷之福啊!

  唐太宗一听,还是我们家“领导”觉悟高。于是唐太宗就重用魏征了,封他为二品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察,给皇上提意见,还跟他结成儿女亲家,把公主嫁给他儿子,儿子最后也升到二品。后来魏征提意见就更来劲了,一生总共提了200多条。

  这样努力的打拼,使得唐太宗在位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百姓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皇权相权大博弈

  唐朝建立后,沿用了很多隋朝创立的政治制度。隋文帝在中央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即皇帝下设三省,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在尚书省之下,设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的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世界历史上也有三权分立,但人家那个三权分立分的是最高统治者的权,咱们这个分权则是分相权。因为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太大了,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非常大,有封驳谏争之权。什么叫封驳谏争呢?皇帝的圣旨、草拟的政令,需要丞相的批准,如果丞相觉得不妥,就不批准,封起来,驳回去,把自己的意见写在后面。因此当时是君臣共治天下。

  但是,君臣共治天下,一旦遇上比较窝囊的皇帝,就会大权旁落,权臣篡位。曹操做了丞相,基本上等于篡位了。接着曹魏几十年之后,又被丞相司马氏篡位了。

  隋文帝杨坚也是做了丞相后篡了北周的位,所以他一当皇帝,就怕这种事儿发生在自己子孙身上,为了大隋江山千秋万代,怎么办呢?削弱相权。三省六部制的创立,就极大地削弱了相权。

  到了唐高宗、武则天之后,皇帝设立了一个职务,叫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职务是临时性的,不管你现在是几品官,只要给你加上这个衔,你就相当于宰相。皇上若要提拔你,给你加这个衔,入政事堂议事,你就相当于宰相了。如此说来,宰相就由固定的变成了临时的。它的好处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罢免,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现在的这个是临时宰相,皇上能把这个临时工说撤就撤。

  天下英雄尽白头

  孔子提倡素质教育,现在我们也提倡素质教育,而中国历史上1000多年的应试教育是从隋唐开始的。

  当时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再靠士族地主垄断官职,已经不行了。所以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科举士。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始,近1300年,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废止科举考试。

  唐朝贞观时,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武举,不光文的可以科举了,武的也可以。另外还开创了殿试,就是皇上亲自考你。明清两朝,殿试都是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乾隆后期改在保和殿)举行,像康熙、雍正、乾隆这3代圣主,基本上都是皇帝自己出题、自己监考。

  科举制形成的作用有这么几点:

  第一,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惯例,科举抑制门阀,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实际上也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

  第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跟做官联系了起来。

  另外,在唐朝科举考试分进士、明经两科,明经科就是填空,相对比较好考,但是进士科就特别不好考。考的不光是诗词曲赋,还有国家大政方针。唐朝人说:“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就是说30岁考中明经属于老明经,因为那个简单,而50岁考中了进士却属于年轻的进士,因为那个难。

  科举考试不像现在高考似的,年年都考,考进士是三年一考。一大帮读书人三年一次、三年一次地来考进士,黑头发都给考成了白头发。唐太宗十分愉悦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朝人写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到了宋朝连农民都可以参加考试的时候,阶级矛盾就进一步缓和了。普通百姓想当官的话,不用去造反了,只要六经勤向窗前读,干这个就可以了。所以,中国的古代传统社会为什么顽固,为什么那么长时间不可动摇?就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力量太强大了。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时候,中国的科举制被介绍到了欧洲,形成了今天欧洲的近代文官制度。再后来又传到中国,叫国家公务员考试,实际上也就是由科举制优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