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洪兰老师

作者:洪兰 来源:读者校园版

  编者按:洪兰,知名教授、作家、译者。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多年来,她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书籍,2006年获选为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2013年3月我们有幸聆听了洪兰教授的演讲,她对成长的解读,启人深思,遂引发了约请她在《读者·校园版》开辟园地、让更多人分享其思想的想法,而她对《读者·校园版》也颇有好感。机缘成熟,我们从2013年第11期开始,连续刊载洪兰的文章,敬请大家关注。

  用心,决定成败的关键

  一位老师跟我抱怨,现在的孩子不是不用功,而是不用心。叫他做的都会按照吩咐去做,只是不用心去想其中的关系,以致辛苦读进去的资料没有放对地方,变成白读。另一位老师说,不只孩子不用心,大人也不用心。她跟朋友约在高铁车站见面,朋友临时有事不能来接她,请别人代劳,竟然没有把见面地点的细节告诉来接的人,害她在车站多等了半个多小时。她生气地说:“换人接没关系,但要讲清楚,怎么可以这么不用心,丢下一句‘去帮我接’就不管了。”

  心理学上有个“墨菲定律”:假如事情有可能出错,就会出错。很多意外就是这样发生的,说话者没有用心想一下听话者的背景知识,阴错阳差,悲剧就发生了。

  哈佛有一位教授在上课时问学生:“下课前,有时间听我讲个故事吗?”学生都看看手表说:“当然有。”他再问学生:“现在是几点?”结果刚看过手表的学生又看了一次表才能回答。我们纳闷:“不是才看过时间吗?怎么不知道现在几点?”他说:“学生第一次看手表时,不是看时间,而是看离下课还有几分钟,够不够让老师讲故事,所以就不知道时间是几点,必须再看一遍。”

  视而不见,阻碍创造力

  其实,我们看东西不是用眼在看,而是用心在看,只看得见预期看见的东西。从小,我们学会在特定情境中寻找特定东西,心中预期要找的东西会使我们忽略了不在预期中的环境物件,因此就视而不见了。

  这种只看一件东西的标准答案教育方式,对创造力非常不利,因为创造力的定义就是“在每个人都看到的东西中,看到别人没看到的”。孩子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才会产生创意。在还有8天才出生的小猫大脑影像上,我们看到它大脑神经元有密密麻麻的神经连接。但等它变老时,同一个神经元的神经连接已不像小时候那么密集。用进废退,只剩下常用的变得很粗大,不用的已被修剪掉了。神经连接得愈密,愈容易触类旁通,所以小孩的创造力常比大人好,他们常看到大人没看到的东西。

  凡事用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科学上,一个问题界定得好,答案就出来了一半,诚如大家熟知的“季诺的吊诡”:如果每次都朝目标前进一半的距离,将永远无法到达目标。也就是说,如果每次朝家门走一半的距离,将永远进不了家门。如果把这个诡论倒过来,每次只朝目的地走一小步,不论这一步有多小,总有一天可以到达目的地。所以,应该鼓励孩子去做,即使做得慢,也总有一天会到达目标。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生的任何问题都在于我们如何界定。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别怕孩子学得慢,只要用心,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