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孩子的秘诀

作者:葛闪 来源:读者校园版

  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根深蒂固

  几年前,我和妻子桑德拉为儿子大伤脑筋。我们的一个儿子学习成绩很差,甚至看不懂试卷上的问题。他与同学交往时也很不成熟,经常弄得周围的人很尴尬。他长得又瘦又小,动作也不协调。打棒球时,他往往在投手投球之前就挥动了球棒,招来他人的嘲笑。我和桑德拉觉得,若要孩子十全十美,首先要做完美的父母。于是我们尝试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他的自信心:“加油,孩子,你能办得到!我们知道你行!手握高一点,看着球,等球快到面前再挥棒。”只要他稍有进步,我们就大大地夸奖一番以增强他的信心:“干得好!孩子,继续!”

  尽管如此,还是引来了他人的嘲笑,我们对此大加斥责:“别笑,他还在学习呢。”而这时我们的儿子却总是哭着说:“我永远也学不好,我根本就不喜欢棒球!”

  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徒劳无功,那时我们真是心急如焚,看得出来这一切反而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开始我们总能对他加以肯定、鼓励和帮助,可是一再失败后,还是放弃了,只能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

  后来,在讲授有关沟通与认知的课程时,我对思维定式的形成、思维定式如何影响观点、观点又如何左右行为等问题深感兴趣,并进一步研究了预期理论、自我实现预言和“皮格马利翁效应”。从中我意识到,每个人的思维定式都是那么根深蒂固,仅仅研究世界是不够的,还要研究我们看世界时所戴的“透镜”,因为这“透镜”(即思维定式)往往左右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我跟桑德拉谈到这些想法,并借此分析我们的困境,终于认识到我们对儿子往往言不由衷。自省后我们承认,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确觉得儿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常人”。所以不论我们多么注意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其效果都是有限的,因为表面的言行终究掩饰不住其背后的信息,那就是“你不行,你需要父母的保护”。

  要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自己

  当时我正潜心研究自1776年以来美国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我阅读或浏览过的论著不下百部,论题遍及自我完善、大众心理学和自我帮助等等。对于爱好自由民主的美国人民所公认的赢得成功的种种关键因素,我已算得上了如指掌。

  从这200年来的作品中,我注意到一个令人诧异的趋势。前150年的论著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它主要描述一个人如何努力完善品德修养。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人们对成功基本观念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了。由重视“品德”转而强调“个人魅力”,即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取决于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娴熟技巧。这种思潮朝两大方向发展:一是看重人际关系与有关技巧。二是鼓吹积极进取的心态。由此衍生的行为和习惯,有些的确是金科玉律,例如“态度决定成败”“微笑比皱眉更能赢得朋友”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等等。但另一些却显然是玩弄手段,甚至是欺骗性的。例如运用技巧赢得好感,假装对他人感兴趣以套取情报,或虚张声势,甚至以威胁手段达到目的。因此,近50年来讨论成功术的著作都很肤浅,谈的都是如何树立社会形象的技巧和如何成功的捷径,但这种用“阿斯匹林”和“创可贴”来治疗心灵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有时似乎取得了暂时的效果,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麻烦不时又会重新浮现。

  我终于了解,过去我与桑德拉潜意识里都受到这种速成观念的影响,才会对儿子采取上述做法。在我们的心目中,这个孩子有失颜面,我们重视成为模范父母,维持良好形象,更甚于对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对孩子的看法。的确,在看待与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偏重许多其他因素,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一方面,因为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造成了他自我评价偏低。所以,我们决定从自身下工夫,不再讲究技巧,而是着重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我们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自觉地改变了自己的动机,培育了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

  一旦摆脱了过去对孩子的看法,培育了基于价值观的动机,我们顿时感受到一种新气象—不必再拿孩子与旁人比较,不必把固定的社会模式强加在他身上,这样反而能够平心静气地欣赏他的优点。我们相信他有能力应付人生的种种挑战,也就不急于保护他免受外界的嘲笑。

  可是孩子已习惯接受保护,因此一开始表现得相当畏缩。他向我们求援,但我们只是认真聆听,不一定如他预期地回应。这无形中传达了一个信息:“父母不用保护你,你没问题!”

  几个月过去了,他渐渐有了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与步调发挥出了潜能。不论在学业、运动场,还是社交场合,以一般社会标准来衡量,他的表现都是相当杰出的。这一切都发生在转念之后,远远超过所谓的自然发展速度。后来他还当选为学生社团领导、州运动员,门门成绩优秀。另外,他还锻炼出了坦诚、热心的性格,走到哪儿都能与人融洽相处。

  我和桑德拉都相信,这个孩子“出人头地”的成就中,自动自发因素的作用要大于外在影响。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对我们教育子女和扮演其他角色很有启发,也使我们体验到凭借品德和个人魅力成功的巨大差别。赞美诗中唱得好:努力探寻你自己的心灵吧,因为生活源于此。

上一篇: 老伴     下一篇: 因你而生,为爱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