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篇
当我们理解了拥抱的本质后,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日常生活,会发现它是一种奇妙的“教育语言”,是更有效帮助孩子提升的教育。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孩子的妈妈。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在针对143名高中生的问卷调查中,有高达69%的学生认为拥抱可以给自己带来温暖、幸福、力量、鼓励、安全、美好、爱护、放松等情感体验,但是,只有15%的学生能够经常被爸妈拥抱,而有59%的学生不经常被爸妈拥抱,还有26%的学生甚至从未被爸妈拥抱过。调查还显示,经常被爸妈拥抱的年龄集中在幼儿阶段。在问到最近一次被爸妈拥抱离现在有多久时,有46%的学生选择的是“好几年前”;还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既不知道是否渴望被爸妈拥抱,又不知道自己是否想去拥抱爸妈。
这些数据显示:拥抱作为情感交流形式和“教育语言”,在家庭教育中是缺失的;大部分学生的内心缺少来自父母的爱与包容,有一些学生甚至因此变得比较冷漠和麻木。我们通常喜欢用说教来教育孩子,却忽略、低估了拥抱的自然能量。其实,在许多情况下,千言万语不如一个拥抱。
在新学期刚刚开始的时候,我想同时作为老师和家长,向家长们提一个建议:多和孩子拥抱。
用拥抱“约”出孩子内在的无限可能性
“每一个孩子的内在都有一座无与伦比的宝藏”—这是我们基本的教育信条。当我们深信孩子的内在具有无穷的能量和潜力,当我们知道可以用拥抱“约”出这些可能性的时候,那我们还等什么?与其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没完没了地评判,不如给孩子一个真诚、热烈的拥抱。因为拥抱会将我们对孩子的认同、欣赏、接纳传递给他,也能将我们对他的美好期待和祝愿传递给他。也许,在一次次深情的拥抱之后,我们的孩子身上会有意想不到的奇迹发生,可能正是你期待已久的学习动力或者好的学习成绩。
用拥抱抚慰和担待孩子成长中的失误
孩子在探索世界、探索社会关系中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免不了要受到挫折和打击。孩子考砸了、比赛失利了、名次落后了,此刻他的内心是非常沮丧,甚至是内疚的,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安抚和担待。这时候,给孩子一个拥抱,会让孩子感受到巨大的爱、温暖和安全感,激发出他们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用拥抱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
网上曾热传过一个视频,一个父亲因为误解而伤了他4岁女儿的心。女儿眼中饱含委屈的泪水,怎么也不愿意理会父亲,这位爸爸一直没有放弃,他非常恳切地说:“对不起,宝贝,我知道你现在还不能原谅我,我很抱歉,但是我现在只想抱抱你,好吗?我只是需要你的一个拥抱。”女儿仍旧不肯理会爸爸,这位父亲坚持着,他蹲在那里,不离不弃。大概对峙了一分钟左右,女儿终于还是哭着奔向了父亲那充满爱意的臂弯。一个拥抱,胜过了千言万语;一切怨念,在爱的拥抱中消融。
新学期,我们难免会因为学习、作息、玩游戏等话题和孩子产生矛盾或争执,关系有些紧张。当我们都冷静下来,不知道如何化解这种尴尬时,就拥抱吧!身体上的亲密接触,会让心灵也有交互感应,能够感受到彼此的关爱,放下心灵防备,重新建立紧密的联结。
相关链接
在拥抱时,身体和心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认知神经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将“拥抱”设定成了一种愉快的体验。拥抱带来的触摸体验,被大脑定义为感官享受,因此我们体内会持续合成多巴胺,它作为掌管我们大脑奖赏通路的信使,负责将开心、愉悦的感觉传递到全身。随着拥抱时间的增加,另外两种“快乐荷尔蒙”—内啡肽和血清素,也开始在体内不断释放。当我们正在与他人拥抱时,下丘脑会分泌出被称为“爱的荷尔蒙”的神奇物质—催产素,它是我们的大脑发出的“安全”信号,提示我们放下警惕和戒备。
如果从教育哲学层面去探讨的话,拥抱的本质是什么呢?
关于人性本质,教育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是“玄之又玄的存在”,即在人们统称的“自我”概念中,存在着叠套混合结构—无比幽深、妙不可言的“自(自己)”与社会定义、相对明确的“我”之间在往返流动、互渗互动。所以,我认为,在身体与身体拥抱的时候,“我”与“自(自己)”这两套系统是同时参与的。能够看得见的场景是两个身体相拥在一起,而实际上,是两个像引力波一样存在的、充满灵性的“自(自己)”在相拥而舞!这就是心灵与心灵的相互连接、感应、交流、融合、归一。所以说,身体的拥抱实质就是心灵的拥抱,心灵的拥抱就是爱的拥抱,爱的拥抱就是合于一个整体的“心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