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母亲陪床的日子

徐蓉

母亲躺在医院走廊里临时加的床上,我在一旁焦急地陪着,心里不停地祈祷能早点被收进病房。毕竟,住在走廊上,像是一个编外的病人。

只是,脑神经外科的病人出乎意料地多,据说一场大手术正在连夜进行,护士们都忙得找不着人影,更别说医生。最后,还是一位护工在别的科室借到吸氧机、心脏监护仪来给母亲装上。

各种数据开始闪现,血氧、血压、心跳,血压依旧很高,母亲昏迷着,又吐了两回。不过,比起邻床,母亲的情况似乎还不算最糟的。同样被撞、同样脑出血,邻床已经通知要做开颅手术,陪护的家属们眼睛哭得红红的。而我们在第三天才被最后一个安排进病房,或许是母亲的病相对轻一点儿吧,这似乎让人感到安慰。

进了病房,才觉得世间百态,许多人比自己难多了。紧邻的32床病人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面色蜡黄、腹胀如鼓,说有脏器囊肿,每周需做三次透析,这次又因血压高引起脑出血,半侧身子不能动,儿子在这儿已经陪护20多天。靠着门的31床病人,糖尿病导致尿毒症,每周也要做三次透析,今年因脑出血住过三回院,这回症状最严重,左侧身子不能动,由她的丈夫和女儿陪护。

黄昏的时候,我们刚安顿好,她们就都被推去做透析了。母亲一直在床上昏睡,看着面前两个空空荡荡的床铺,我安慰自己,母亲最起码手臂还能举起,好像没有偏瘫的迹象,不由得轻轻呼出了一口气。

天色已黑,32床的儿子抱着妈妈、31床的丈夫抱着妻子回来了。安置好后,31床的丈夫转身离开,他说明天要打零工挣钱,晚上就留女儿一人陪护。女儿17岁,已經不上学,今年这是第三回陪母亲住院。半夜里,她母亲说要上厕所,女孩搬不动她,劝她在床上解决。可她母亲不同意,随即哭闹着说要出院,不想看病了。深夜里,走廊上的病人家属们被吵醒,全进来问怎么回事,护士们也过来劝哄,可病人仍是不依,女儿无奈得大哭。最后,丈夫半夜从住的地方紧赶慢赶地过来了。丈夫一来,妻子立刻不闹了。丈夫有点儿抱歉地向我们解释,说妻子人很好,原本很能干,又要强,是这个病磨坏了她的性子,她怕花钱,不想看病,可越急病好得越慢,今年为此住了三回院,重症监护室也进过。

病房里吵闹得这样厉害,母亲倒是一直在昏睡。安静后,大家都累坏了,开始和衣而卧。31床的丈夫睡在铺了泡沫地垫的病床边。

32床的儿子,获得了医护和家属们的一致认可。30多岁的小伙子一人陪护,未用护工。他母亲半侧偏瘫,身子沉重,小伙子却是一抬就将母亲举抱起来了,他说平日开超市搬货,练出了基本功。他忙碌极了,喂饭、洗衣,一切又有条理极了,还自己琢磨着怎么给母亲做康复训练。他母亲自豪地说:“我修到了一个好儿子。”

而那位丈夫,白天见缝插针地出去打工,晚上都在医院。一旦他来了,妻子的情绪就会好很多。无论妻子怎样闹,他从来不责备她,还经常一起坐在床上,像抱着珍宝一样抱着她。

后来,32床出院了,我们也换了双人病室。在茶水间,我常遇见31床陪护的女孩儿,她像毫无烦心事一样笑着与我寒暄。三周后,我们同时办理了出院手续,她说准备带母亲回去慢慢康复。幸好,我们都坚持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叶潇荐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