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镜,魔镜

作者:史杰鹏 来源:《读者校园版》

  众所周知,古代没有玻璃镜。人们想看看自己长什么样,只能用脸盆装一盆水,等水静止后,对着它搔首弄姿、自我陶醉。所以《周书》里有一句话:“人毋鉴于水,鉴于人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不要用水来照自己,而要用人来照自己。它是抒发治国的道理,拿人照镜子来和听取民意(拿人的议论当作镜子来警醒自己)做对比,从中可以推断出,人们曾经一度用水来当镜子用。

  铜器发明以后,人们开始用铜来铸造镜子。因为用水当镜子,毕竟不大方便。一时找不到水怎么办?水不够清澈怎么办?有反光看不清怎么办?要竖起来照怎么办?总之,在已经有足够能力的情况下,人们对铜镜的需求呼之欲出。

  战国时期,铜镜已经很常见了,很多镜子背面刻有花纹,做工非常精美,可以当作定情礼品;汉代的铜镜背面还经常刻有浪漫诗句,阐述爱情或与之相关的世界观,让人可以想见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不过铜镜有个特点,刚铸好的时候还不能用,必须让专门的工匠来磨。《淮南子》里说:“明镜之始下型,曚然未见形容,及其粉以玄锡,摩以白旃,鬓眉微豪,可得而察。”意思就是:明镜刚刚从镜范里取出来的时候,表面坑坑洼洼的,根本照不清相貌。等到用水银涂过,用白毡擦过,再把脸蛋凑过去一看,哇,每根眉毛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是,这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铜镜需要保养,因为会生铜锈,即使不锈,用久了也会氧化,光亮度大减,又看不清眉毛了。怎么办?就必须得重新磨,这样一来,围绕着镜子的产业链就出现了。在古代,很多人都以磨镜为生,靠这个不但能糊口,甚至能养活老婆孩子。据古书记载,东汉南昌县有个高士叫徐孺子,曾经得到过太尉黄琼的赏识,黄琼要推荐他做官,他清高,不肯答應,宁愿回乡受穷。后来黄琼死了,他听说后,决定专门北上一趟,去给黄琼送葬。但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盘缠,怎么办呢?就带上磨镜的一套工具,沿途给人磨镜换钱,竟然成功到达了目的地,参加了黄琼的葬礼。之后,他又采用同样的方法,顺利回到家乡。可见,当时有这种磨镜需求的人非常之多。

  有一个著名的唐代传奇故事,叫《聂隐娘》,里面也出现过这个职业。故事里讲聂隐娘打小被一个尼姑抢去,跟着尼姑学了很厉害的武功,而且很残忍,杀人不眨眼。后来尼姑又把她送回家。其父聂锋是魏博节度使手下的大将,和这个女儿十几年不见,见其行事诡秘,却不敢询问。后来有一天,来了个磨镜少年,聂隐娘就直接告诉父亲:“我要嫁给这个人。”要是换了寻常情况,父母肯定不许。怎么说聂锋也是将军,招一个只会磨镜子的女婿,岂不有辱先人。但聂隐娘这么说,聂锋不仅不敢反对,而且给予丰厚嫁妆,给她买了个宅子,让他们自己成家立业。这个少年,大概是历史上以磨镜为生的人中最幸运的了。

  磨镜这个行当一直延续到明代,因为中西交往开始频繁,玻璃镜大量进口,老百姓也消费得起。用玻璃镜来照脸,比铜镜不知道要清楚多少倍,就像凝视着另外一个自己一样,而且玻璃镜不用磨,光洁终身,省了保养费用。于是,磨镜子的人逐渐失业,一个巨大的产业就这样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