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文学世界的理科男

作者:姬十三 李佳莹 来源:《读者校园版》

  想必很多同学都听说过“果壳网”吧?2010年,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创办了这样一个独特的网站——用趣味的、白话的、生动的文学风格来传达专业的科学知识。很多中学生朋友都会因为我的专业头衔而产生疑惑:“分明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理科男,为什么要做这些文艺青年做的事情呢?”对于这些疑问,我很想与你们分享我的经历。

  我在念高中的时候,应该算是比较典型的“好学生”。文理科的成绩都挺棒,常常是“左手写小说,右手解物理题”。但平衡的文理科成绩也让我在高二分班时遇到了难题:我是该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呢?那时候,我的文科成绩还是比理科成绩要稍稍好一些——一场考试下来,我的理科成绩能排到班级前五名,而文科成绩却常常是第一名。但即便如此,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跨进理科班的教室大门。原因有很多,首先,当时我的父母都觉得学理科能够选的志愿更多一点,以后能走的路更广一些;其次,我一直觉得相比文科,理科所面对的问题更为庞大、更为抽象。后来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的第一志愿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当时,我深信自然科学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工具,它能帮助我解决内心深处的疑惑。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但我在大学所度过的最初的时光却非常“纠结”。一方面,日复一日的专业学习让我觉得自己身上的文学才华被彻底埋没了,而且我也的确不喜欢实验操作。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当初是自己选择了理科,报了生物学专业,假如半途而废,就是一种“背离”。如此纠结的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2008年之前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在复旦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的博士学位,接受甚为严苛的科研训练,发表了两篇SCI期刊论文,却无法直面这一眼就能望到尽头的单调生活。2008年初的我,正处于人生迷茫的十字路口,对何去何从极为彷徨。或许是那时候业余时间比较多,我决定重拾文学爱好。打开电脑,敲动键盘,没错,这便是我的科学写作之路的开端。很快,我就惊讶地发现,科学写作之路为我的人生带来了一次新的启迪:我既可以将之做好,它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同时,科学写作也将我的专业知识与兴趣爱好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就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我突然看到了一个崭新而又自信的自己。

  因为平时就保持着相当程度的阅读量,科学写作对于我来说并非难事。短短几周,我就写出了不少作品。作品写出来以后就要发表啊,我便找到各家杂志社的投稿邮箱,将文章纷纷投寄出去。在我的幻想中,这些文章应该很快就会变成铅字,出现在各大杂志上。但事实上,我的第一篇文章的发表却历经“坎坷”。就在我觉得科学写作的愿景即将破灭的时候,《牛顿科学世界》杂志的主编给我发来了邮件。在邮件里,主编表示非常欣赏我的文章,建议我再写一篇发给他。后来,那篇文章终于发表在《牛顿科学世界》上。

  回顾文章发表之前的那段“黯淡时光”:怀疑自己从学术专业转向科学写作是否正确,怀疑自己能否写好科学文章。但在发表了一系列科学文章并获得好评以后,我突然认识到:对于一些选择的“及时放弃”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及时放弃”意味着你开始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并做出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改变。

  从此以后,我对科学写作的热情便一发而不可收。在写作过程中,我对于自己所做的选择进行了思考:传统的科学探究往往与外界社会是隔离的,而科学写作的意义正是让科学研究与外界社会产生“化学反应”——用文学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传播科学研究中的核心要素,以及作者对于这些科学研究的所思所想,并试着借此去培养普通大众的理性思维与科学观念。而外部社会的感性因素也会对我的科学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引导我进一步深入科学探究。

  正是这种改变,使我在科学写作界获得了关注,也推动我在之后与同仁一道建立起“果壳网”。事实上,不坚持不意味着失败,做好了选择也不意味着不能改变。只要你能够及时发现人生选择的偏差,进行适合自己的转型,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