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修文物

作者:黄栋华 来源:读者校园版

  2016年3月,央视播出了3集《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即刻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人们被故宫科技部木工组、瓷器组、织绣组、书画组、镶嵌组中能工巧匠的精巧手艺折服,同时也知道了为保护这些国宝,延长这些国宝的“寿命”,故宫科技部的百余位专家和工人,在“文保”行业默默工作了一辈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说起故宫文物修复,其实央视纪录片只反映了一面,还有另一面不为大家所知。在故宫的183余万件文物中,以种类分,有书画、青铜器、家具、紫砂、丝织、珐琅、石雕、玉雕、珊瑚、竹刻、珠宝、古籍、漆雕、刺绣、缂丝、云锦等数百种。如按材质分,有纸、铁、木、石、铜、金等数百种。由于种类和材质繁杂,因此,故宫科技部的人员在所有的文物保护修复中,时常要去全国各地寻找能工巧匠,把他们请到故宫去修复文物。以建于18世纪末、为乾隆皇帝晚年修建的倦勤斋为例,集合了玉雕、硬木家具、刺绣、竹丝、瓷器等工艺,科技部人员就聘请了院外的能工巧匠到故宫进行修复。

  倦勤斋位于故宫的东北角,珍妃井的右侧,虽然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里面却有戏台、阁楼、厅堂。其装潢和艺术品陈设,在全国是一流的。尤其是它的装潢,虽然经过200多年,其用材等级之高、制作工艺之精,在今天也难以超越。先说墙的装潢,材质是小叶紫檀,浅浮雕和透雕刻出山水画作,有些动物用薄如纸的竹黄刻出后,再镶嵌上去。为打破小叶紫檀颜色偏黑、易产生压抑心理的感觉,工匠们用灵巧的双手,经过12道工序,把竹子拉成头发丝一样的竹丝,用开水煮后再染色,晾干后,拼成“卍”的图案,再镶嵌在小叶紫檀中间。由于竹丝染成咖啡色后与黑色的紫檀搭配,能产生奇效和视觉美,令人心中感到非常愉悦。但是要修复这些竹丝和竹黄画,科技部人员犯难了,因为这一工艺在故宫内部“失传”了。后来,科技部人员好不容易在浙江东阳找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才解决了这一难题。

  再说阁楼上观戏台的门、窗和横梁的装潢,其基本材质是紫檀。为突出倦勤斋工艺之精、档次之高,门与窗框都镶嵌了温润的玉片。由于当时没有玻璃工业,为解决窗的采光问题,窗户上贴的是苏州双面绣。故宫没有玉雕和刺绣人才,而鸿运斋有一个玉雕工场,专门做扬州镶嵌的玉雕工艺品,所以,故宫科技部经过对鸿运斋的多次考察后,确认其有能力修复倦勤斋缺失的186片各色玉片。笔者经故宫同意,借用了10片不同颜色的各色玉片带回上海,经测试为新疆和田白玉、青海碧玉两种材质的玉石。文物修复不求快,只求精,186块玉片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制作,如期镶嵌到倦勤斋的门、窗、横梁上。这些乾隆款的古朴玉片,获得了故宫专家的认可(其实,鸿运斋为国家修文物不是第一次了,1996年就曾为陆家嘴的近代优秀民宅修复了100年前产于英国的外墙瓷砖)。门与窗上的双面绣,其工艺来自苏州,而丝织经过分析,出自浙江湖州双林镇。于是,我与故宫专家前往湖州双林和苏州镇湖进行多次考察,最终找到了符合倦勤斋工艺要求的绢丝和双面绣艺人。

  故宫倦勤斋经过10余年的修复,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近乎苛刻的文物修复要求,恢复了文物在乾隆时期的模样。如今倦勤斋作为故宫修复文物的样板工程,只对专业人士和部长级外宾开放。每每我想起去故宫修文物时亲身经历的那些事,一种荣耀感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