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进北大是压抑的胜利

作者:张曼菱 来源:读者校园版

  作者简介:张曼菱,女,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以“文科论文第一”的成绩毕业。在校期间即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改编为电影《青春祭》,被誉为“中国大陆知青电影的巅峰之作”。上世纪80年代曾到好莱坞进行学者访问,在美国以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女性为主题发表公众演讲,名动东西海岸,是大陆改革开放后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女性。

  本来准备讲一些西南联大的故事,然而看见你们坐在这里,眼睛里带着迷茫,像来听一堂课那样地沉默和认真,我忽然不想讲那些故事了。因为那些故事解决不了你们的问题。你们离当年的北大、西南联大的学子有一种精神源头的隔和远。

  西南联大的学生穿越战火,读书救国,是民族精神和自我觉醒的一代。而你们,虽然考入北大,但我并不认为你们就是天之骄子。说实话,我认为你们能够考入北大的那个分数,其实并不是那么光荣。相反,它是一种消极的标志。

  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聪明、用功,而是你们比他们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使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得了高分,进了北大。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

  比起那些没有考上北大的同学,你们少了反抗,少了天真,少了活泼,少了游戏,少了恋爱,少了俏皮,少了青春,少了分数之外许多最宝贵的东西。

  我观察到,情商较高的孩子反抗这种压抑最多,而情商其实决定人生是否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在北大这类名校近年会发生所谓精英学生自杀事件的原因。因为你们会把这种压抑当作成功的必要,当作人生正面的经验,误以为就这样被动地学习、生活,加大对自己的压抑,就可以完成一个成功的人生。这是一个太大的谬误。

  这种谬误必须停止!

  有个叫坎贝尔的人说过:“最坏的生活,是没有选择的生活。”你们正是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更多的时候,你们不敢说“不”,更不敢说“我要”。所以,你们成了一批只能在小事情上撒娇、在大方向上却完全服从的孩子。

  你们没有个性,因为你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选择和历险。李政道中学毕业后就遇上日本入侵。他一个人跋山涉水,从沦陷区来到云南,寻找他心目中的恩师、他一生学业的引路人。他遭遇翻车、受伤、住院,终于成功到达昆明。在一个叫岗头村的昆明郊区,他敲开了一间农家的房门。他未来的恩师吴大猷正在里面照料着自己生病的妻子。

  李政道泰然经过了吴大猷一道道物理题目的考验,一次次地让吴大猷感到惊讶,直至最后的震动和狂喜。

  那时李政道正是在你们这样的年龄。你们能做到吗?

  你们要对自己负责。如何才能对自己负责呢?我对你们有几点建议。

  首先是培养自己的穿透力。穿透,就是把自己从局限的位置里拉出来,站在一个高度上,看到远方。

  曾经有一个与你们同岁的青年,杨振宁。在日本飞机对昆明的一次轰炸中,杨振宁和家人躲警报回来,看见他们住的院子正中落下了一颗炸弹。杨振宁立即找来一把锄头开挖,因为家中的许多生活资料都被埋在里面了。他还挖出了一些书,书已经卷曲,但他把它们压平,还能看。这时候西南联大的几位名师走过,看见在一场疯狂的轰炸后,到处是血肉横飞的惨象下,居然有这样一个青年还在挖书,立刻赞道:“这个孩子必有大出息。”

  这就是穿透力。能够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理想与未来。

  下一步就是找到方向与个性的配合,包括与导师配合,与选题配合,与职业、事业配合,完成自己独特的人生。

  此外请记住,独立人格,自由思想,这是文化与科学的准则,也是人生的准则。离开了这个,人生就失去真正的活力与价值。

  你要怀疑,要探索发现,要敢于坚持,要特立独行。没有自由的灵魂就没有真正的创造。

  写日记是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哪怕是写自己的暗恋,你也可以总结自己的内心经验,可以观察自己的成长。你就有了一个尊重自己的意识。

  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听到你们中有一个人站起来说:“老师,你讲的我不服气,我认为我就是优秀,我就是未来的精英。”说明你们真的很惶惑。但愿我今天讲的能够触动你们的内心。

上一篇: 你的梦想,是复制别人的吗     下一篇: 不会问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