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科大这一年

作者:杨思源 来源:读者校园版

  或许有人将我们悲哀地看做“小白鼠”,但人生的每一步何尝不是实验?而所有的经历,最终都会化成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要明确指出南科大所给予我的财富是什么,我想是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所付出的信念,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以及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和希望的勇气。

  多年以后,当我白发苍苍追忆青春岁月时,2011年一定会最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一年3月,当我的同窗们还在高中最后一学期里为那个即将到来的高考咬牙奋斗时,我选择了放弃高考,选择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南方城市,选择了一条没人走过的道路。

  我选择了南科大。

  我们的气质如此契合

  2010年年底,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正忙碌着准备高考,关注各大高校的招生信息。一次闲聊中,我得知深圳有一所新办的学校正在筹备招生,这所学校与众不同,要走国外高校自主招生、自授学位的路子,目标定位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它的名字在高校报考志愿名单中找不到:南方科技大学。

  我一下被这些特点吸引了,开始收集相关资料,没想到了解得越多,越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们的气质如此契合,我甚至觉得在高考之年遇到这所学校是命运的安排。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热爱挑战,热爱向一切不合理的规则说不;我还是一个比较彻底的理想主义者,因此以“回答钱学森之问”、倡导教育改革为目标的南科大对我很有吸引力。父母听到我的决定,最初很有顾虑,毕竟没有国家承认的文凭,就业风险很大。好在我家气氛比较民主,他们给我详细列出了去南科大的优势和风险,剩下的就让我自己决定了。

  我并不太在乎文凭,我只是不想和其他人一样:去一所大学,混4年拿一张文凭,然后在社会的风浪中挣扎,被生活推着走,逐渐丧失理想和独立思考。我也知道,也许去南科大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但如果我不去,我会因为没有尝试过后悔一辈子。

  这或许仅是我个人的一点理想主义,但入学后和同学们交流,发现带有这种想法的并不只是我一个人。虽然有人是被南科大承诺的雄厚师资和先进的硬件所吸引,也有的是看重毕业后与国外高校的对接,但都有个共识:我们认同这将是一场可能改变中国的教育改革,并愿意参与其中。

  第一次亲密接触

  我很快报考了南科大的自主招生,并因为曾在高二时参加过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考试,成绩过了当地一本线,获得了直接去深圳参加复试的机会。

  整个复试过程非常有趣。

  第一场是面试,几位考官(后来成为我们的教授)针对报名资料和我们自由交流,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些还要求用英语作答,想来是要考察知识面和交流能力。形式比较自由,有一位同学说他最喜欢数学,教授们就兴致勃勃地同他讨论哪个数学公式最优美。

  问我的问题是:“目前高温超导所能达到最高的温度是多少?”“简单描述一下你所知道的纳米材料的概念、性质、发展现状和前景。”我之前对材料领域非常感兴趣,这几个问题难不倒我,但后来的一个问题让我颇感压力:“你认为中东问题的根源是什么?请用英文回答。”

  第二场是“心理测试”。几张试卷上没有任何提示,只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图案,代表着某些变量或运算关系,需要根据这些规则计算出不同图案组合的结果。

  说它是“心理测试”,因为它对我的心理素质构成了挑战:每张试卷的“规则”都不同,越往后越难,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且不能涂改。老实说,因为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结束后,我有一种虚脱的感觉。

  第三场由朱校长和几位院士主持,考与所报考学科相关的问题。这些题难度不大,但是几位院士要求我们用创新的解法和思路去做,也比较有趣。

  这场考试完全有别于我参加过的所有其他考试,也是我与南科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每考一场下来,我对南科大的向往之情就又增加几分,所以,当得知被录取时,我几乎没有犹豫,立即收拾好行李,放弃了高中的最后一学期和高考,南下深圳。

  幸福时光

  最初两个月是最幸福的时光。初入大学的新鲜感使得在这个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非常有趣。从学习到生活,新生的南科大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南科大的老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的老教授,之前在国内各名校任教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熟的教学理念;另一种则是海归派年轻老师,他们视野开阔,精力充沛,充满希望。

  在一般人眼里,理科课程往往枯燥无味,但我们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笑声。教线性代数的张贤科教授热爱诗词歌赋,常给我们朗诵他即兴创作的七言绝句,课程进入较困难的一章时,他还用《易经》的“乾卦”开导我们:人生总有起伏,遇到困难要知难而进,永不放弃。教物理的李元杰教授自信开朗,声音洪亮,常给我们分享他的人生经验,说到兴起,还会讲起国内物理圈子的传奇和八卦,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教微积分的王学峰教授是一位“海归”,要求严格,认真负责,他常常比较东西方教育方法的差别。还有张景中院士,这位著名数学教育家是一位非常可爱的老爷爷,只不过出于身体原因,他的“第三代微积分”只能以讲座形式开设……

  教授们固然和蔼可亲,但他们可不会从基础给我们“科普”,所有课程的基础知识都要自己完成,老师所做的就是给出问题,指出方向,我们自行研究后,再与教师探讨,如果像上高中一样,等着老师们在黑板前讲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那是会被当做偷懒的。正因为如此,这一年多来,对大学生活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累,每天都忙着学习新的知识,看书、写论文、做实验……

  南科大实行书院制度,即师生生活在一起,我们第一批师生共同组成了第一个书院—致仁书院。课堂上,我们是师生;书院里,则成了亲密的朋友。晚饭常常是师生围坐一桌,边看新闻边天南海北地聊天,从苹果的新iPad在技术和设计上的进步与不足,到揭发华尔街背后的种种内幕,聊得随意尽兴,酣畅淋漓。师生同住,不仅有利于加深相互了解,也便于及时解决各种突发问题。有一位同学晚上10点突然有了个疑问,就给这科教授发了一条短信,没想到5分钟后,住在楼下的教授就敲开了他的门,给他结结实实地开了一顿小灶。

  这些无处不在的师生交流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教亦有术的大学制度,因为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式教育,除了课堂知识、专业经验外,还应该包括学习能力、人生体验、价值观建设等等,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才会是有能力、有想法、有担当的人。

  第一批南科大学生中有应届生,还有参加过科大少年班招生的考生,年龄较小,整体年龄差距比较大,不过大家吃住学玩都在一起,一起分享快乐,也共同承担压力,培养出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但我们可不是书呆子。尽管只有40多人,我们还是组织起了足球队和篮球队,定期有校内友谊赛,还有书友会、电影分享会……“三国杀”也是我们的一项娱乐项目。

  改革永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选择南科大这样一所备受争议的学校,大多数同学都做好了承受压力的准备,但我们没想到,风波会来得那么突然而强烈。仔细追溯,这不同寻常的一年中,我们先后经历了“高考风波”“退学风波”和“内忧风波”,一浪接着一浪。如今,这些都过去了,有些传言也不攻自破,但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第一次真正感到,在这片土地上,改革永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或许有人将我们悲哀地看做“小白鼠”,但人生的每一步何尝不是实验?所有的经历,不管成功与否,最终都会化成宝贵的人生财富。如果要明确指出南科大给予我的财富是什么,我想是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所付出的信念,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以及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和希望的勇气。

  因为这些,我相信,我的人生将从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