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神话知多少

2023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铃芽之旅》是新海诚“灾难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电影里,废墟之中被关闭的一扇扇“往门”,对应的地点都是曾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发生地。“往门”打开时出现“蚓厄”,将看似普通的蚯蚓放大成诡异的旋涡,成为地震之厄的象征。蚓厄的创作灵感直接来自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青蛙君救东京》,讲述东京地下住着能引发地震的巨大蚯蚓,源头则植根于上古时代对神秘莫测的地底世界的想象。

自文明萌芽以来,破坏力强大的地震就是人类主要的恐惧源泉之一。在先民的想象中,地震成因或是背负大地的动物在摇撼,或是力量无穷的神灵引发的动荡,从而衍生出各种关于地震成因的神话传说。当古代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地震的发生又被赋予“天命”的神秘色彩。这些神话交相辉映,折射出古人对世界的多重认知。

巨灵摇撼 地不周载

纵观各个文明,几乎都有因地下的巨型动物活动造成地震的神话传说。动物的形态有所不同,但皆具备孔武有力、善于负重的特点。

我国许多地方的民间故事中都流传着地震是“鳌鱼翻身”“鳌鱼换肩”的传说(图1)。这一源头可以追溯到《列子》中的记载:天帝命15只巨鳌轮流托举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5座海上仙山,每6万年轮换一次。当巨鳌换班时,仙山就会发生剧烈的震荡。后来,6只巨鳌被龙伯之国的巨人钓走,导致两座仙山沉没。佛教传入我国后,沿海地区多见“鳌鱼观音”造像(图2),人们祈求以之压制住作乱的鳌鱼,换来人间河清海晏。自宋至清,庆祝元宵节时数千盏彩灯堆成的巨型灯山叫“鳌山”,如同光彩辉煌的神仙世界,寓意吉庆和祥瑞。

古代印度人认为,四头大象共同支撑着大地,它们站在巨龟的背上,龟则站在一条巨蛇身上。象、龟、蛇中只要有一方活动身体,便会引发地震(图3)。欧洲经典奇幻小说《碟形世界》便沿用了这一设定。在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流传的神话故事里,大地被一头牛顶在一只角上,牛站在一条巨大的鱼背上,周边则是茫茫无际的大海。当牛顶累了的时候,就会甩甩头,换另一边牛角顶住大地。这一过程会引发大地摇晃,产生地震。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原住民看来,大地由水牛背负,地震是因为它活动身体所引发。至今,台湾民间仍称地震为“地牛翻身”。在地震发生时,人们敲锣打鼓,试图震慑“地牛”。

在中美洲玛雅人的传说里,地震由羽蛇神库库尔坎苏醒时的活动所引发(图4)。时至今日,巴西仍然流传着灵异传说,认为在地下生活着一种似蛇又似蚯蚓的巨型生物minhoc o(图5),其周身覆盖着坚硬的鳞片,在地下挖洞的声音有如隐隐传来的雷鸣,它的活动能够造成地面震动塌陷。20世纪70年代,圣保罗市修建的高架桥即以该生物命名。

我们的邻国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该国因地底巨型动物引发地震的神话影响深远,一直流传到近代,并经过数次流变。传说,日本列岛之下栖息着一条盘成环形的巨龙,它的活动会引起地震。后来,该传说又演变成“蛇蟹相斗”或是“鳗鱼与蟹相斗”,它们相持不下,被蟹钳夹住的蛇或鳗鱼抖动身体,导致地震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约在江户时代初期(17世纪),日本传说里的主流“地震制造者”成了生活在水底污泥层的鲶鱼。人们观察到鲶鱼在地震前异常活跃,于是鲶鱼成为神话的现实来源。位于茨城县的鹿岛神宫和香取神宫内各陈设着一块半埋于土中的石头(图6和图7)。据说,江户时代初期的大名德川光圀曾试图将石头挖出,挖了七天七夜,仍然无法将石头撼动分毫。原来,它们就是镇压引发地震的大鲶鱼的“要石”。

1855年,日本江户(今东京)发生安政大地震。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超过7000人死亡,超过1.5万间房屋倒塌。此次地震正值“神无月”(农历十月),传说日本的所有神灵在这个月都要去出云聚会,“要石”的镇压失灵,导致鲶鱼挣扎甩尾,引发地震。震后,名为“鲶绘”的木版彩图迅速流行开来,主角都是地震的始作俑者—鲶鱼,它们或是被神仙镇压,或是被愤怒的凡人群殴,或是被禁锢谢罪,或是被人们做成烤鱼,以解心头之恨(图9至图13)。

在世界各国关于地震的神话传说中,除了直接摇晃大地的神异的动物,还有一类是神灵的活动造成的。这体现出,在古人心目中,难以预测、破坏力极其强大的地震正如天意一般诡谲不定,凡人对此只能被动接受。

古埃及神话中的混沌、黑暗之神阿佩普,被视为太阳神拉的死对头(图14),它常以巨蛇的形象躺在大地之下。阿佩普的躯体足以围困世界,它的咆哮能令人界和冥界发生剧烈的震荡,从而引发地震。

威灵之怒 常怀不测

在古希腊神话里,可怖的百头巨人堤丰是人首狮身的斯芬克斯、九头蛇、地狱三头犬等众多妖魔的父亲,它的躯体为半人半蛇状,生有双翼,肩膀上的各个兽形头颅能喷吐烈焰,发出不同的人声和兽吼。堤丰曾向奥林匹斯诸神发起进攻,吓得众神闻风丧胆,纷纷逃离。其中,爱神阿芙洛狄忒和她的儿子厄洛斯化作两条鱼逃走,这一形象就是十二星座中的双鱼座。堤丰最终被众神之王宙斯击败,被镇压在欧洲最大的火山—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下,它的每一次挣扎,都会带来地震或是火山喷发(图15)。

在古希腊人看来,海啸及其引发的地震还与大海的主宰波塞冬有关,当他挥动三叉戟时,巨浪滔天,山崩陆沉。因此,波塞冬也被称为“撼地者”(图16和图17)。在这一神话的影响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震是地下的水流侵蚀岩石造成的。古希腊人还将马视为波塞冬的象征物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荷马史诗》中讲述的“特洛伊木马”导致城破国亡,可能是在暗示现实世界里特洛伊城毁于地震。

北欧神话将地震归结于众神之父奥丁对谎言与诡计之神洛基的惩处。因为害死了光明之神巴德尔,洛基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他被捆绑在地底的岩石上,头顶盘踞着一条毒蛇,毒液不断滴落在洛基脸上,让他遭受难忍的灼痛。直到“诸神的黄昏”,也即世界末日来临,洛基的束缚才会解除。洛基的妻子西格恩守在他身边,用碗承接毒液,不让毒液落到丈夫脸上,为他减轻痛苦(图18)。当碗装满毒液需要倒空时,被毒液滴到的洛基颤抖挣扎,造成地震。

在南太平洋毛利人的神话中,天空父神朗伊·努伊和大地母神帕帕·图阿努库原本紧紧抱在一起(图19),他们的众多孩子被夹在中间。难以忍受拥挤的孩子们强行将父母分开,各自成为世间诸神,只有大地母神腹中的胎儿未能司职,它的躁动引发地震,这个胎儿便成为永不出生的地震之神。

天地失序 警示帝王

在中国,自有王朝统治时期起,地震灾害的主要成因便被归结为帝王失职导致的上天之怒,人们不再信奉“鳌鱼作乱”的说法。《竹书纪年》最早将地震和天象异常联系起来,该书中记载,夏朝“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陕西的泾、河、洛三川同日发生大地震,“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是史料记载中第一个有明确纪年的地震。太史官伯阳父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天地之气失其序,导致“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过剩的阴气压制了阳气,令大地摇撼,水源堵塞,山峦崩塌。造成天地阴阳二气不能协调的深层根源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昏庸失德,触怒上天,气运将尽。9年之后,西周果然遭遇亡国的厄运。

春秋时期,庄子提出地震是大海规律冲击陆地导致的,具备周期性,所以地震频频发生,“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齐景公曾问晏子:“地可动乎?”晏子认为“钩星在四心之间”是地动的预兆。西汉《淮南子》中引用此文,改为“在房心之间”,也就是排列如钩状的九星运行到心宿和房宿之间。《史记·天官书》沿用了这一说法。

《汉书·天文志》里记载的对应地震的星象更多,比如,“织女有女变,天纪为地震”“辰星出于房心间,地动”“维星散,句星信,则地动”,等等。汉代统治者崇尚“天人感应”的观念,认为地震等灾害是上天对帝王的警醒,天象的异变对应着“地动阴有余、天裂阳不足”,帝王此时需要及时自省,才能免除灾祸。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就因发生地震而大赦天下。这一行为影响深远,历代帝王常将地震的发生视为上苍的告诫,并采取修省仁政、赦免犯人、免除差税等手段,试图平息天地之怒。

因为地震常和“阴气过盛”相互联系,古人也将女子干政视为地震成因之一。十六国时,前赵帝刘曜的皇后羊献容常与他同议政事。光初二年(319年),长安发生地震。时人便认为与此有关。此外,地震有时被附会为百姓、臣子叛乱的结果。北燕在文成帝冯跋统治期间发生地震。闵尚解释道:“地,阴也,主百姓。”并根据地震发生的方向,推测百姓将向西方流亡。明嘉靖年间,奸臣严嵩把持朝政。时值地震灾害发生,大臣王宗茂上疏,将地震的原因直指严嵩:“四方地震,其占为臣下专权。试问今日之专权者,宁有出于嵩右乎?”

从科学角度看,地震成因与天人相感并没有实际的关系,数千年来,中国的诸多史籍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地震的破坏情况、前期的征兆和余震的现象,为今天的地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