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落点,让学生笔下生花

沙伟

课堂练笔是基于阅读教学内容展开的一种文字训练,是促进读写结合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仅靠教材中的习作训练是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诉求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笔下生花”,教师可以基于读写结合等教学策略来设计“微写作”任务。下面将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如何策划课堂练笔训练、寻找课堂练笔训练的切入时机以及如何在课堂练笔训练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一、贴合文章情感,插入练笔任务

作为一门兼具人文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语文学习不仅包含具体的知识点,还承载了丰富的人文要素和情感。通过感知情感,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情节的发展,构建真实的人物形象。然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完善,这导致他们在日常阅读中难以感知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文字的张力,教师会提炼出与情感相关的语句和段落,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过的場景进行练笔任务。

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为例,文中“我”的爸爸妈妈分别是怎样的形象?他们是如何向“我”传递具体情感的?结合上述问题,让学生浏览课文内容并找出符合标准的句子。教师经过一系列的语句分析并借助思维导图还原文章架构,帮助学生构建出立体的爸爸妈妈的人物形象。接下来,教师以具体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了提高分享质量,教师要求学生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生活经历来描述,这样可以让情感表达得更加具体,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通过大量的案例输出,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此外,作者在描述爸爸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因此,在布置作业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增加练笔任务的难度,要求学生借助文中的写作技巧来介绍自己的父母,只需要描写一个具体的生活案例即可。

写作离不开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巧妙地融入情感元素,能够营造真实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借助情感的力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在留白之处,插入练笔任务

适当的留白不仅能让文章更富有内涵,还能为读者提供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留白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话语留白、动作留白、情景留白以及心理或表情留白。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明确以下内容:文章采用了哪种留白形式,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留白的意义。考虑到小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扩写这一练笔方式,将学生的想象力转化为写作灵感。与以往评价练笔任务的方式不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链提升他们对留白的理解。

以《方帽子店》一课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设计口语交际任务:在阅读课文时,你可以感受到哪些人物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结合之前的理解,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有的学生认为:大人们虽然知道方帽子是不舒服的,但还是会说:“我们从来都是做方帽子,方帽子才是好帽子,不能改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孩子们会说“圆圆的头为什么戴方帽子呢?圆的不行吗?”针对一系列观点的分享,教师引出本篇文章的主题:做人做事不能因循守旧,要勇于创新、勇于接受新的事物。

练笔任务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输出知识点的能力。针对文章中的留白部分,教师应高度重视,设计丰富的练笔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捕捉到其中的留白之处。

三、结合文章主旨内容,拟定改写任务

生活经验和词句积累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两大重要方向。以往,教师常常将词句积累简单地定义为“从阅读中汲取优秀表达”。然而,随着读写结合理念的普及,传统的词句积累方法已经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丰富多样的改写任务,包括对文章风格的改写以及结局的改写。根据文章的具体特点,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制定相应的改写任务,并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帮助学生寻找合适的插入时机。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设计改写任务,要求学生站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角度进行改写。考虑到任务的难度,教师将完整地改写任务按照小女孩点燃火柴的次数进行分割。有的同学选择了“小女孩第一次点燃火柴”的场景进行改写。其中一位同学写道:“当我点燃火柴时,我看到了许多明亮而又温暖的蜡烛。随后,我又看到了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炉,它仿佛照亮了整个屋子。”针对这个回答,教师要对人称、结构和文字等方面一一作出点评。虽然这段回答看起来符合要求,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无论是“熊熊燃烧的火炉”还是“照亮了整个屋子”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可以展示一篇范文,引导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基于作文主题提供范文并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又可以结合阅读文本来设计丰富的改写活动。

四、结合文章的精髓,拟定仿写任务

仿写是一种通过模仿范文来练习写作的方法。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名篇片段,如果教师忽视了文章的语言、主题、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将错失提升写作能力的机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密把握文章的精华,设计丰富的仿写任务。需要注意的是,仿写并不等于抄袭,学生需要从模仿向创新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为例,教师提出问题:“文章是如何描述上课的场景的?”结合问题,学生重点阅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分析其结构特点。通过对文章的分析,一些学生认为,作者从课堂内和课堂外两个维度展开文字描写。基于这一认知,教师要求学生仿照文中的结构来描写当前的课堂情景。在点评阶段,教师随机选择几篇文章作为范文并展示。与名家名篇不同,学生的仿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语言运用方面的问题。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将评价的主动权交给他们,并倾听他们的想法。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进行相应的总结和引导。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仿写时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应采取客观的态度进行点评。通过中肯的评语和鼓励,逐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总之,课堂练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文章特点来设计不同类型的小练笔。通过仿写、扩写、缩写等多种训练,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