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兵相接
6月11日晚上的收官之战是围绕地形狭窄、岩石密布的哈里特山展开的。阿方守军共约300人,由索里亚中校指挥,主力是陆军第4团B连,并得到第3旅总部警卫排和第12团B连1个独立排的加强。英军主攻部队是第42突击队的K连和L连,大约250人,他们的计划是避开哈里特山西侧的守军主力,绕过预设雷场,从南、东南两个方向对阿军防线的左翼和后背展开攻击。此外,J连1个排负责在大队前方侦察,并在公路附近设置“米兰”导弹发射阵地,防止阿军装甲车可能的反击,余部则在正面佯攻,以牵制阿军主力。
行动开始非常顺利,英军绕行6.4km以避开雷区。K连在凌晨2:00左右发起进攻,在静默状态下利用夜幕掩护向山上潜行,插入哈里特山背后的阿军战壕与营帐之间,直到距离阿军阵地不到100m时才被发现。战斗在瞬间打响,双方短兵相接,步机枪、手榴弹和火箭筒成为交战的主角。在为时很短的混战中,共有1名英军士兵和6名阿军士兵阵亡。这名英军士兵是在冲进阿军营帐,打算将对方的FM FAL步枪推向一边时,被对方射杀的。由于这里恰好是阿军第4团迫击炮排阵地和第12团独立排阵地的结合处,因此刚刚开打,阿军的4门120mm迫击炮就全部失去战斗力。
与此同时,L连也在南侧发起进攻,攻破第3旅警卫排据守的战壕。但在士兵们交替跃进,向哈里特山顶峰西侧发起仰攻时,却遭到阿军12.7mm机枪火力的压制,不得不躲在岩石后寻求掩护。战后,第42突击队的作战日志中也坦承(阿军的)大口径机枪火力给陆战队带来“很大麻烦”。幸亏前方观测员及时标出阿军机枪工事的位置,L连才得以使用“米兰”导弹逐一将它们打掉,但这一过程花费了大量时间,导致步兵长时间暴露在阿军火力下,有多人负伤。直到接近黎明时,L连仍在为前进而苦战。而K连的进攻道路也被阿军的凶猛火力所阻挡,第1排排长纽兰德中士双腿均被弹头打穿。英军被迫停下来,召唤野战炮兵第29营的火力支援。随即,英军的105mm榴弹炮、81mm迫击炮向阿军目标猛轰上千发炮弹,成功地牵制了对方。K连和L连趁机向顶峰跃进,直插阿军的主阵地。
山顶中央地带的战斗更为激烈。随着4km外摇晃山上阿军火炮开始还击,双方步兵的交火不时被打断,一排炮弹飞来,双方都就近卧倒,待炮弹响过,再跃起重新拼杀。随着阿军防线逐步瓦解,英军已经迫近索里亚中校的指挥所,只有少数阿军仍在顽强抵抗。阿军第12团的伊格纳西奥·格里提中尉看到,第4团B连预备队的1名机枪手守着1挺大口径机枪与敌人拼杀,1条弹链打完,就跳进身后的防炮洞里取出另1条弹链,然后装到机枪上继续射击,这样反复好几次。英方的记录中也提到这名机枪手。在山头中央附近,另1名阿军步枪手孤军奋战直到最后一刻,打伤多名英军,其中包括1名军官,最后还是被近距离打出的1发84mm无后坐力炮弹炸死,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战斗持续4个小时,在破晓时分进入尾声。英军J连最后加入战斗,开始清扫战场。索里亚中校下令烧毁电台和剩余物资,然后和另外2名军官、60名士兵举手投降。此战中,阿军共有10人阵亡,大约250人被俘,仅有1个排成功撤离。而英军第42突击队付出的代价非常轻微,仅2人阵亡,26人受伤。更重要的是,英军在工事中找到了阿军未及销毁的密码本,对于情报部门来说有很大价值。
最后一击
在经历6月11日晚三山(朗顿山、两姐妹山、哈里特山)之战的败绩之后,阿军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斯坦利防御圈外围3条防线中的前2条均陷于敌手,只剩下无线电山、摇晃山、威廉山、工兵山组成的最后一道防线,现在英军距离斯坦利只有8km之遥,炮火随时可以威胁港口、城区和机场。更为关键的是,外围作战中阿军人员和装备损失惨重,斯坦利城内只剩下不到8000人,兵力上已经少于英军。虽然阿军对失去的几个山头实施了持续炮火打击,但也只能将英军最后进攻的日期推迟一两天。
6月13日晚,英军对第3道防线发起进攻。第2伞兵营负责攻打北侧的无线电山,隶属陆军第5旅的第2苏格兰近卫团计划攻打摇晃山,然后廓尔喀营借道对威廉山展开突击,最后再突破距离斯坦利最近的工兵山。
防守摇晃山的是卡洛斯·洛瓦西奥中校率领的第5步兵营,属于阿根廷海军陆战队。这些陆战队员都是老兵,训练和装备水平都强于陆军,而且建制完整,还有自己的炮兵支援分队。守军中还包括一部分从两姐妹山、哈里特山撤下来的陆军官兵。第5步兵营的部署是,N连据守摇晃山和威廉山附属山头,O连负责威廉山主阵地,M连防守工兵山。
当晚温度很低,后来还下起雪。英军首先对摇晃山展开攻击。这座以岩石为主体的山峰非常狭长,绵延2.4km,最高峰海拔228.6m,前后都是大片开阔地,进攻难度很大。苏格兰近卫团出动30余人,配以部分负责排雷的工兵,在4辆“大弯刀”装甲侦察车和“蝎”式轻型坦克的掩护下,沿着山南小路发起佯攻,试图牵制阿军的预备队。
阿军没想到英军会先从南边发起进攻,英军也未料到阿军提前调整了部署。结果佯攻的英军小部队迎头撞上守卫威廉山侧翼的O连。双方用轻武器和火箭筒互射,以逸待劳的阿军占据了上风,2名近卫团士兵被打死、7人受伤,1辆轻型坦克触雷受损,只能放弃。英军回撤途中误入雷区,又有2人被炸伤。而阿军方面仅有1人阵亡。
但佯攻成功地将阿军的注意力吸引到南侧,苏格兰近卫团的主力趁机向摇晃山悄然逼近。3个连自西向东,各负责山体三分之一区域。西侧没有阿军据守,因此进展顺利。但在东侧,英军却碰上阿军N连的主力,包括3个满员排以及50余名陆军官兵,还有大口径机枪和迫击炮分队的支援,因此进展十分缓慢。而在中部,与1个连英军正面对抗的只有卡洛斯·瓦斯奎兹中尉率领的N连4排的26名士兵,还有奥斯卡·席尔瓦少尉指挥的陆军第4团的16名士兵。但对这一区域的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摇晃山战斗的胜负。
英军很快发现中部阵地相对薄弱,于是加强进攻。他们的首轮冲锋显得信心十足,甚至有的士兵敢于孤身一人就对阿军的掩蔽部发起攻击。守军则用FM FAL步枪发射反坦克枪榴弹予以回击,但在山地斜坡地形这种武器的精度较差,且对人员的杀伤作用不大,威慑力还不如12.7mm机枪的直射。关键时刻,瓦斯奎兹中尉通过无线电,要求后方的81mm迫击炮覆盖己方阵地,这一招让英军措手不及,乱作一团,守军接着反击,将英军逼回原先阵地,英军的第一轮进攻就这样被打退了。
接下来的进攻中,英军改变战术,通过一组机枪掩护、另一组以手榴弹或LAW消灭火力点的配合模式,逐步逼近核心阵地。凌晨1:00之后,战斗进入高潮阶段,双方逐点争夺,阵线犬牙交错,打成一片,交战距离远的有50m,近的近在咫尺,到处都是爆炸声,很难分辨是谁在向谁射击,整个阵地在硝烟中如同迷宫一般,说不定哪块石头后面或是哪个防炮洞里突然就会有枪弹射出。
瓦斯奎兹中尉回忆道:“……就在这时,炮击停止了,我听到1支斯特林冲锋枪开火的声音,就朝着我隐蔽的那个洞打,这种枪射击时声音很特别,我知道定是英国人在开枪。我从洞口往外看,只见2名英军士兵正从我所在位置走过,其中1个烟还叼在嘴里。我攥着手枪和手榴弹跑向连部,刚好从他们身边经过。他们反应也确实够快的,马上朝我开枪,我也开枪还击,但谁也没打中对方。这时候1发照明弹把周围照亮,我眼看没法回到阵地,于是倒下装死,英军士兵从我身上踩了过去。”
斯特林冲锋枪是英军基本步兵武器之一,每个步兵班装备2支。该枪从外观上看,很像著名的司登冲锋枪的衍生品,但其原型枪早在1942年就已经出现,二战结束前还在皇家空军进行试装备。该枪有效解决了司登冲锋枪尺寸、质量过大及保险不可靠等弊病,因此在战后英国步兵武器选型试验中脱颖而出,1953年成为英军制式装备,命名为L2A1 9mm冲锋枪,因为由斯特林公司生产,故又称斯特林冲锋枪。1955~1956年,又相继改进出L2A2、L2A3两种型号。L2A3从1956年起批量装备英军,彻底淘汰了原有的司登系列。斯特林系列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后期,总产量达到40万支以上,到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仍然在役。该枪采用特殊的前冲击发式自动原理,枪弹在未完全进膛时就已经击发,可抵消一部分后坐力,有利于提高射击稳定性。其弹匣同样安装在枪身左侧,但改为34发双排双进弧形弹匣,枪托可以向前下方折叠,配用的No.5匕首刺刀可卸下使用,这些都是与司登明显不同之处。1967年,在L2A3冲锋枪基础上,结合司登MKⅡ S微声冲锋枪的成功经验,又改进研制出L34A1微声冲锋枪,主要装备特别空勤团等特种部队。L34A1的整体式消声器体积较大,下方设有单独的木制护手,在半自动射击时消声效果非常出色,但因枪管上开设泄压孔,弹头初速下降,有效射程降低到150m以内。
早在摇晃山之战前,斯特林冲锋枪就已经在马岛赢得名声。那是在进攻肯特山前夕,第45突击队曾派出克里斯·福克斯中尉率领的1支侦察小队,前往侦测阿军工事分布位置。完成任务后,他们准备连夜翻越山脊返回己方阵地,不料与阿军巡逻队狭路相逢。福克斯在手臂负伤的情况下,与同伴以猛烈的冲锋枪火力还击,打死12名阿军士兵,打伤另外3人,小队其他成员毫发无损、顺利撤回,福克斯本人因这次战斗获得军功勋章。
阿军也装备了冲锋枪,包括若干种自行研制的国产冲锋枪。其实阿根廷自产冲锋枪的历史可以远溯到1930年,到1941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成立FAH公司(Fábrica de Armas Halcón,后改名MC),后者开发了一系列冲锋枪,虽然它们口径、外观和结构原理大相径庭,但都被称为“猎鹰”冲锋枪,其中ML-63等型号被军队和警察部门采用。但在马岛战争期间,阿军装备的国产冲锋枪是FMK-3,由多明戈-马特轻武器厂在1974年研制。该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开膛待击方式,空枪质量3.4kg,整体结构接近以色列乌齐冲锋枪,弹匣位于垂直握把内,握把背部设有握把保险,卸下枪身前方的螺帽就可以快速更换枪管。FMK-3采用类似二战期间美国M3“盖德”冲锋枪的钢丝伸缩枪托,枪托缩回时全长只有523mm。该枪发射9×19mm手枪弹,理论射速650发/分,表尺射程100m,各项性能在当时主流冲锋枪中算是中规中矩。同时,陆军还装备相当数量的PAM1冲锋枪,实际上就是美国M3A1冲锋枪的阿根廷版,只是口径改成9mm,以求弹药通用。此外,阿军特种部队还装备有进口的标准型乌齐冲锋枪和斯特林L34A1微声冲锋枪,这两种武器在进攻总督府的战斗中都有出场。
14日凌晨2:00左右,英军又开始发起进攻。这一次,英军在高处架设了几挺机枪,居高临下地压制相隔仅30m的阿军阵地。但机枪发射的曳光弹却帮了对方的忙,不仅让阿军能够及时躲避,还暴露了机枪的位置,所以很快就被阿军的反击打掉。阿军迫击炮进行第2次炮火覆盖,不过对方已经有了经验,没有取得太大效果。3:00以后,英军再次改变战术,开始从几个方向同时向阿军阵地发起攻击。双方在黑暗中混杂在一起,展开残酷的近身肉搏。英军基斯泽利下士回忆道:“我上好了刺刀,这的确救了我的命。当我们正向前冲锋时,从地上的一个洞里,钻出一个手持武器的人,几乎就在我背后。我猛地转过身来,扣动扳机,只听到咔嗒一声。这时你只能干一件事,那就是毫不犹豫地向他胸膛刺去,让他掉回洞里……”
当中央阵地的争夺陷入胶着时,陆军第6团B连一部配合陆战队的1个工兵排奉命向英军反攻,但没有成功,自己也被打散了。在后撤途中,带队的拉马德里少尉发现,一队12人的英军带着2挺机枪和1具“米兰”导弹发射器,沿着小路向山下追来,便装上1枚枪榴弹向其射击。一声爆炸之后,有人惨叫着坠下山崖。但其余英军士兵不为所动,仍保持着教科书般的严谨队形,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继续从侧翼包抄。拉马德里带着剩下的25个人边打边撤,直至天亮才逃回斯坦利。
苏格兰近卫团的白刃冲锋,在气势上彻底压倒了阿军,马岛之战也因此成为二战之后出现大规模白刃冲锋场景的少数战争之一。在英军的持续进攻下,阿根廷守军伤亡惨重,特别是作为火力支柱的机枪手死伤过半,席尔瓦少尉也胸口中弹当场阵亡。到早晨7:00左右,阿军的阵地只剩下1个满是伤员的掩蔽部了,机枪弹全部打光,其他弹药也消耗殆尽。7:15,瓦斯奎兹中尉将头伸出洞外张望,却发现2m外有3名英军士兵正用枪指着他,事已至此,只能带着剩下的人投降了。
摇晃山之战中,阿军有超过20人战死,仅瓦斯奎兹中尉所部的26名陆战队员中有6人阵亡(其中机枪手3人)、4人受伤,配合的陆军士兵在战斗中表现积极,至少有12人阵亡,双方共有6人在战后获得勋章。N连的其他3个排由于没有与英军展开近战,伤亡反而不大,后来撤到工兵山。第2苏格兰近卫团在摇晃山与阿军纠缠5小时之久,导致廓尔喀营攻击威廉山的计划推迟,近卫团有5人在交火中阵亡,2人被迫击炮弹炸死,超过40人负伤。
另一场战斗在向北1.6km的无线电山打响。无线电山由两条东西走向的平行山丘即北岭和南岭构成,最高处仅91.5m。由于地势并不险峻,阿军并未将其作为防御重点,驻守此处的只是从陆军第7团各连抽调加上败兵组成的一支临时队伍。守在北岭的是A连的2个排和C连的1个排,阵地都构筑在北面,南岭虽然地势相对更险要,但主要用作后方。守军只配备了部分重武器,至于那些败兵根本来不及整顿和补充,连步枪弹都不充足。最让头疼的是失败情绪像瘟疫一样在士兵们中蔓延,军官们也不知所措,这让本来就不算周密的防御措施的最终效果大打折扣。
第2伞兵营很好地利用了在古斯格林取得的经验,他们在舰炮、轻型坦克与榴弹炮的支援下,很顺利就拿下北岭,然后将坦克和步兵重武器在山顶一字排开,以此为掩护再攻下南岭。英军只有3人阵亡,其中1人在北岭被阿军迫击炮弹炸死,1人在南岭被己方误击致死,另有1人被对方轻武器射杀,可见阵地上的阿军根本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坚持到战斗结束的武器只有设在阿军指挥部附近的3门120mm迫击炮,其中2门因不停发射,底座钣都深深嵌入土内,所有炮弹都打光了。第7团有15人阵亡,数十人被俘。当廓尔喀营抵达威廉山时,守军已毫无斗志、一触即溃,一部分不战而降,另一部分逃回斯坦利城区。
无线电山战斗中唯一值得叙述的是阿军的一次局部反击,这也是马岛战争中阿方最后一次主动发起的进攻,而且激烈程度与摇晃山之战不相上下。发出反攻命令的是霍夫雷准将,他是在上级强大压力下做出的这一决定。由于第7团已经人心涣散,他只好动用手头仅有的2支机动力量。一支是吉列莫·贝拉扎伊少校的陆军第3团A连,位于穆迪布鲁克山谷、比无线电山稍高的位置,他们在14日凌晨3:00许收到增援第7团的命令;另一支是罗德里戈·索罗加上尉率领的战车营的70人,他们被要求“下车作战”,从斯坦利方向发起进攻。
等贝拉扎伊少校带着A连赶到作战位置,却看到英军已经占领山头,正沿着山脊缓慢推进。A连与英军之间隔着宽度约1km的开阔山谷,什么遮挡都没有。贝拉扎伊命令全连排成长长的一横排,向前压上,打算穿过山谷,然后从另一侧上山。这时,英军突然打出一排照明弹,黑夜被照耀得如同白昼。双方开始交火,机枪、迫击炮、火箭筒打成一片,无数曳光弹在空中穿梭。阿军列兵沃拉肖·贝尼特兹回忆道:“我们看到3挺英军机枪在开火,接着又有1名英军用小型火箭筒向我们射击。从下面看,就像是一个火球直接朝我们飞过来,我们从没见过这玩意儿,阿根廷军队里根本没这种武器,真是要命。一些战士开始往回跑,英国人的炮火紧跟在他们后面。大家当时都被打蒙了,不知道该往哪儿跑。”
最终,贝尼特兹和其他20人顶着英军的扫射,冲上山坡,并立即分成3人一组,和山崖上的英军士兵对射起来。英军的位置居高临下,火力也更强,从一开始阿军就处于不利地位。但是列兵里卡尔多·瓦里奥斯以岩石为掩护,不断变换位置,不停地发射枪榴弹,这让英军觉得阿军人数不少,未敢全力以赴。其实这一小股阿军不仅人数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和指挥部与其他部队都失去了联系。
贝尼特兹手中的武器是1支FM FAP自动步枪,阿根廷称之为FAPM II。它的原型是FAL 50.41,是比利时FN FAL步枪的一种改型,特点是使用长达540mm的重型枪管,并装有两脚架和木制护手,具有更强的持续射击能力,而且可选择单、连发,在阿军步兵中被当作轻机枪使用。但该枪的弹匣只有20发容弹量,在火力持续性上远不如MAG 58这种由弹链供弹的专用机枪。
贝尼特兹的3人小组负责火力支援,掩护阿里斯提亚加中尉的小组冲上前去,但在密不透风的弹雨中,后者3人中立刻倒下2人。英军还不断投掷手榴弹,其中1枚又将贝尼特兹身边的奥玛萨内炸成重伤。贝尼特兹坚持将手头2个弹匣打完后,又从1名阵亡同伴身上找到一些零散枪弹,开始装填弹匣。这时,英军已经冲到他面前,1颗冲锋枪弹头打穿其头盔侧面,又穿过耳朵,停在后脑勺处。贝尼特兹因强烈冲击而昏迷,醒来后发现自己成为俘虏。在这次反击中,A连共有3人战死。不过他们的运气还是比70名徒步作战的装甲兵好一些,后者作战堪称勇敢,但仍难以与第2伞兵营抗衡,共有6人阵亡。(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