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照堂:岁月的朋友
吉普赛
張照堂(1943-2024)台湾摄影师
在台湾摄影界,张照堂是宗师级人物。他的职业生涯绵延60年,领域从电影、电视、纪录片、实验电影、静态摄影一直延伸到编辑、策展和影像教育。2010年以后,他出版的书籍、展出的作品多以岁月为主题,《岁月风景》、《岁月潜越》、《岁月定格》,他说这两个字写起来很好看,念起来也很好听。“对我来说好像一个很亲切的朋友的名字。”
张照堂出生于1943年,开始摄影是因为初中时哥哥借给他一台相机。“相机是一个可以直接掌握、用起来比较顺手的工具,随时可以代替我的眼睛,看很多东西。”当时家里的阳台是面矮墙,夕阳照过来,墙上的人影只有一半,他举起相机给自己拍了两张。“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感的诞生吧——没有头的影子,在白墙上,形成一个很简单的意象。”
从此张照堂就爱上了摄影,尽管后来念的是台湾大学土木工程学,但他却没选择做建筑师或者工程师。卡夫卡、加缪、达利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文艺青年。22岁,他与摄影师郑桑溪共同举办了台湾第一个现代摄影展,23岁,他以洛夫诗作《石室之死亡》第一章为主题发表的摄影装置作品,成了台湾最早的观念艺术作品之一。他作品中的凛冽、肃杀乃至对死亡、虚无的凝视,挑战着传统摄影界对美的认知。如诗人洛夫所言:“张照堂的悲剧精神透过摄影机的镜头直接而犀利击中了我们的内心,开始使我们战栗,继而使我们感动,最后使我们落入沉思的缄默。”
1970年代以后,张照堂也开始尝试纪录片创作和电影摄影。台湾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之际,张照堂亦是重要推手。他强调真实背后的寓意,认为影像的意义不在于直接呈现什么,而在于能激发什么。“相片除了表达一张风景或一个人物故事,它还有很多很多的想象力,可以让你去遨游。”54岁之后,张照堂开始从事影像教育,任教于台南艺术学院音像纪录片研究所,同时兼任多所新闻传播学院的客座教授。学生拍得好,他不吝提携,拍得不好,他也从不留情面。“艺术不能勉强,我教学生不用客套。”
近年来,张照堂常在海峡两岸做展览,每每遇到观众问他想表达什么,他都觉得尴尬无奈。1990年以后他就觉得照片要讲自己的话。“我的目的性没有那么明显,我的目的性就是追求自己个体精神上的一种开放、自由。”
2017年接受采访时,张照堂已经感觉时日无多。他说自己变成了一只丧失生命力的野兽,正被关进一个房子里。2024年4月2日晚11点,张照堂在台北去世,享年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