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风需要休息,情绪也是

不受欢迎的情绪,越不被接纳,破坏性越大。而且,在这种情绪的背后,也许只是“休息一下”那么简单的需求,等待着我们的觉察。

关于情绪话题,我们先听个故事。

一阵冬天的风,已经很疲惫了,他想找一个地方休息休息。

风到了一座森林,刚想安顿下来,就听见橡树在抱怨他会把树根冻坏,让他赶紧离开。

风说:“我只是想休息一下。”

风到了山脉中,找到了一个缝隙,刚想睡一会儿,就听见山在说担心他会把春天的雨水冻成冰,把自己撕裂,于是他又被赶走了。

风已经累得不能穿越天空了,他找到了一座小旅店,想找一个房间休息。风刚走进旅店的门,就被老板和旅客们赶了出来,因为风让他们感到很冷。

风非常伤心,哭了。

风忘掉了他已经很疲惫了,他开始发怒了,变成了风暴狂人,把积雪吹起,席卷过旅馆、树林、大山、小镇。风的眼泪变成了冰和雨,树木被压弯了,大山的石头开始崩落……

人们大声地责备着风。风更加愤怒了。

突然,有一个小小的声音说:“可怜的风,他究竟发生了什么?”

风停了下来。

原来是一个小女孩在说话。

风说:“我累了,只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

小姑娘说:“我可以照顾你,我家的房子下面有一个地方现在空着,你可以去那里休息。”

风说:“你真好。”

风滑入房子下面的地方。风不再悲伤,不再愤怒。

冬去春来,一天风醒了,风和小女孩说完再见,飞向天空消失在远方山顶处,再没出现。

风给小女孩留下了用不完的干净的、新鲜的雪,让她和她的家人可以在夏天保持凉爽和快乐。

这个故事来自一本绘本,叫《风需要休息》。也许这本书有很多解读方式,但我看到这个故事之后的第一感受,就是风其实是一种情绪。

接受情绪,而不是赶走它

我们要知道,情绪是很有力量的,尤其是像愤怒这样的情绪,就是故事里到哪儿都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糕的风,它确实让所有人不喜欢,也会带来破坏性。实际上,当情绪来了的时候,我们很难让它马上停下来,减少它造成更大破坏的方式就是接受它,而不是赶它离开。这对任何情绪都适用,当然故事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这个观点:如果我们生气地对待愤怒的情绪,只想赶走它,那么愤怒的情绪就会变得更加愤怒,这就是恶性循环。

学会按下“暂停键”

在亲子关系中,如果遇到什么事,自己正处在不好的情绪状态,孩子也处在不好的情绪状态时,事情会越来越激化,两个人的情绪也不会好转。所以我的建议是,遇到孩子处在情绪非常激动的状态时,要停止跟孩子交流,跟他另约一个时间;如果是我们自己的情绪非常不好,也要停下来,可以求助其他成人的支持,比如让配偶或家里的老人照顾孩子,自己先离开那个让自己情绪激动的氛围。按下“情绪暂停键”之后,情绪会自动回落的,这也是情绪的周期变化规律。这就相当于故事中的风进到了小屋子里,能逐渐地安静下来,进行恢复。

愤怒的风其实也是非常痛苦的,就像在现实生活中的父母,承受着太多的压力,要工作、要处理和长辈的关系、还要操心家庭财务,是真的很累,不太容易一直保持好的状态,所以一直保持情绪稳定,对父母来说是有挑战的。所以,我们更需要休息,需要照顾好自己。

“听见”情绪背后的需求

其实,强烈的情绪背后通常是需求。但是如果双方都处在情绪之中的话,需求是很难被听到的。如果选择这个时候沟通,结果不仅不会好,还会很糟糕。就像风愤怒后的感受是,没人在乎我;而人们在愤怒之后的感受是,风很坏,它在恐吓、破坏我们……这时候,沟通不仅变成了无效沟通,双方还彼此怨恨。

但是,当故事中的小姑娘出现的时候,事情就发生了转机。小姑娘先是“看见”了风,看出了它强大的破坏力背后的可怜,然后“听见”了它需要休息的需求,告诉它有这么一个地方,你愿意待多久就待多久。当风想“休息一下”的这个小小需求被满足之后,它既没有了破坏性,还在休息之后给出了自己的回报。

在这里,小姑娘是处在一个平静的状态里,是情绪稳定的,所以她是有能量“听见”风的需求的。这也提示我们,在任何关系里,情绪稳定的那个人,都更容易看到愤怒者的虚弱,也更容易听到情绪激烈者其实非常简单的需求。

作家简介

刘丹,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原副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毕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督导师(D-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