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科技投资,低迷中寻找微光

2023年初,不少创业者和投资人设想疫情结束、经济复苏,盘算着恢复密集出差。

科技领域出现重大技术进展:大语言模型支持的ChatGPT在两个月内获1亿用户。它不仅能流畅地与人对话,还能解数学题和写代码。各种机构兴奋地预测这将如何改造从办公到娱乐,从法律到医疗的商业世界。

中国互联网大公司自2023年春节前后就开始密集投入大模型,且都由一把手亲自盯。上一次类似的景象还是社区团购。

为争夺训练大模型的GPU计算资源,2023年6月前,字节就给英伟达下了超10亿美元订单,百度当时给英伟达的订单也至少有10亿元人民币。

激光雷达公司禾赛在2023年2月登陆纳斯达克,美股中概股也一度在年初反弹。到2023年1月底,纳斯达克中概股指数(KWEB)已比2022年10月时的低点上涨近90%。

但一年下来,更适合的总结是“高开低走”。

在2024年开端,我们用25张图表回顾2023年,涵盖钱的来源与去向;增长行业和失速行业,以及一级市场的终点——退出之难。

数据回应了一些感受,也修正着另一些感受。

美国投资者离场,国资机构成最活跃投资者

全球投向一级市场的钱都在减少,中国一级市场整体融资额2023年下降32%至约4800亿元人民币,为2016年以来最低值。

退潮的金流中,一些钱撤得更猛烈。2023年美国投资者参与的中国一级市场融资额为85亿美元(约600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又少了超60%;它们参与的交易事件数也比前一年减少近一半,只有250起。

2023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命令,禁止美国主体在非公开市场投资中国芯片、量子计算以及某些AI领域的公司。美国财政部预计会在2024年公布相关禁令细则并推进执行。

另一些钱的存在感增强。2023年一级市场出手最多的前20个机构中,14家有国资背景;前一年这个数字是8家,2021年是3家。

接近消失的大科技公司投资

中国投资者中,2021年达到巅峰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投资大幅下滑。

腾讯2023的投资额是2021年顶峰时的七分之一,阿里则不足其上一个高峰2017年时的十分之一;收入7000多亿元人民币的字节跳动,对外投资不到50亿元人民币。

大模型成为中国互联网大公司追逐焦点。阿里、腾讯、美团等公司都在2023年投资了大模型创业公司,腾讯、阿里还少见地一起投资了智谱AI和百川智能。

据《财经》了解,字节跳动也曾在2023年上半年考虑投资大模型公司MiniMax和阶跃星辰,但最终未出手。

字节在2023年年中决策:不再投资大模型公司,而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大模型。

中国互联网大公司对外投资大模型的力度远逊于美国同行。微软、亚马逊、Google、英伟达、Databricks去年贡献了五起单轮融资额超10亿美元的投资承诺或收购交易。

大公司的对外投资和收购是刺激创业市场活跃的重要因素。

截至2020年,腾讯累计已投出70多家上市公司,包括京东、美团、拼多多、快手等。

商汤、旷视、寒武纪和小鹏等科技和汽车公司则获得过阿里和蚂蚁等公司的投资。

字节跳动和阿里过去在toB领域的多起收购也为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创造了退出机会。

早年间,中国投资市场讨论的话题还是创业逃不出“toBAT”。而如今,想“toBAT”也难了。

剩下的美元投资也有了更多价值观

100多年来,只要和平还在,美国资本的海外投资基本只考虑财务回报率这一指标,而不太考虑政府或所谓美国利益。

20世纪20年代末,亨利·福特(HerryFord)就将先进的汽车流水线带去尚未与美国建交的苏联,建了苏联第一个汽车工厂高尔基汽车厂。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几个月,Jersey Standard(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VacuumOil(施丹维克石油公司)等几家石油巨头(后合并为埃克森美孚)还在向德国、日本出售石油。

现在中国公司能拿到的美元投资里,来自美国的占比显著减少,石油美元提升。中东对中国一级市场的投资现在已相当于美国资本的二分之一——2015年还只有5%。

相比美国财务投资者,中东主权基金有更多诉求——尤其是沙特。

沙特主权基金PIF的最大投资逻辑是布局新能源、科技和旅游等新产业,使沙特摆脱对石油的依赖,成为中东地区强国,它希望被投基金和公司能配合沙特招商引资。如去年10月获得沙特新未来城(NEOM)及旗下投资基金1亿美元投资的小马智行就计划与NEOM在沙特成立合资公司。

这与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有相似之处。一位投资人曾向《财经》建议,探究各基金到底如何完成了地方政府的返投与招商要求:“大家都做到了吗?到底怎么做到的?”

受此影响,去中东活动的中国投资机构在2023年大增。北京、上海等中国主要城市往返利雅德(沙特首都)、迪拜与阿布扎比(阿联酋两个主要成员国)的航班恢复情况远好于中美之间。

一位阿联酋投资人说,2022年底防疫措施优化以来,包括北京市市长,上海市、广州市副市长在内的中国官员和各地招商引资人员纷纷造访中东,他“几乎每两周就会接待一次中国考察团”。

据房地产咨询公司Asteco数据,2023全年,迪拜办公室租金上涨近三成;中东当地媒体Arabian Business统计,2023年三季度,利雅得优质写字楼租金较前一年同期增长近24%。

投资机构聚集的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上升

沙漠中的豪华办公楼遥远,北上深甲级写字楼才是投资机构的日常。

据戴德梁行数据,投资机构聚集的北京国贸CBD中央商务区,2023年空置率上升至13%,比2018年四季度高出9个百分点。上海静安核心商圈写字楼的空置率比北京CBD还高,为13.7%。这侧面反映着机构们正在收紧的钱袋。

当美元基金的年底团建目的地从新西兰、北海道降级为丽江、西双版纳,更多创业公司重新思考资金管理逻辑:要么寻找自身方向与中外政策的契合点,在市场逻辑衰弱时寻求其他加持;要么努力提前自己造血的时间。哪条路都不好走。

中国一年诞生四家大模型独角兽,但模型创业窗口已经关闭

即使整体低迷,钱也总会找到相对好的增值去处。

因底层技术进展和ChatGPT的爆火,AI(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成为2023年最大的科技投资亮点,AI领域融资事件数比前一年增长145%。

AI的关注度也随之暴涨,其2023年在中国的资讯指数达到过去多年峰值的近6倍。

不过有违直觉的一点是,AI领域2023年的总融资额实际比前一年还少了4.5%,为257亿元人民币,不到2021年的一半。

大部分钱和眼球集中到了少数公司身上。过去一年,中国诞生四家大模型独角兽(10亿美元估值公司),另有月之暗面估值到了7亿美元。

5家公司公开披露的融资约100亿元人民币,以不到1%的交易数占比吸收了中国AI领域近40%的投资。

中国模型层的创业和融资窗口已在2023年快速关闭。参与了中国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融资交易的华兴资本AGI团队负责人秦川预计,大模型应用会成为2024年AI投资重点,模型层的融资节奏则会随头部公司估值高企而放缓。

全国各地投建智算中心,已披露前十大项目总投资额超400亿

根据《IDC圈》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披露的“智算中心”项目已有129个,已披露的总算力规模超7.7万P(1P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在建规模4.9万P。

已披露投资额的2023年智算中心中新项目中,前十项目投资额合计超400亿元。这些智算中心项目的建设主体是地方国资、三大电信运营商和阿里云等大型云厂商。

百度和科大讯飞等公司人士告诉《财经》,2024年中国将有一轮AI计算中心投资潮,他们已在为拿订单积极准备。

半导体投资继续往上游走,RISC-V产生单轮30亿元大融资

需求与政策的双重牵引下,半导体投资近三年内都在向材料、设备和制造等上游环节倾斜。2023年,半导体设备领域融资数已是芯片设计的两倍。

GPU、DPU、ARM架构CPU融资从2021年的高峰滑落,RISC-V成为2023年芯片下游设计环节为数不多仍有大额融资的领域:如2023年6月奕斯伟计算完成超30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

RISC-V是一款开源、免费的指令集,中美科技竞争升级、跨国分工受冲击的背景下,全球半导体行业更加渴求开放。

手机供应链国产化有了成果:Mate 60

全球手机、电脑等主要消费电子品销量下降,连累台积电2023年二季度出现四年来首次盈利下滑。

而在中国,华为在2023年8月底以Mate 60系列回归高端智能手机,小小振奋了消费电子市场和产业链。

“华为供应链概念股”在Mate 60发布后应声上涨,如为华为提供卫星通信技术的华力创通一周内股价上涨120%;去年10月被传供应华为摄像头模组的欧菲光也连续六天涨停。欧菲光曾是苹果供应商之一,2020年不再为苹果供货后股价曾跌超70%。

更不显见但重要的变化是,高端旗舰产品中有了更多国产器件。

从2018年发布的Mate 20到2023年的Mate 60,五年间,Mate系列的国产器件供应链价值占比从约26%上升到约47%。

Mate 60 Pro的中国零件总成本(BOM)为198美元,比2020年发布的Mate 40 Pro大增约90%。

Mate 20中,一些关键高价值零部件,如屏幕、光学镜头和射频天线采用海外供应商产品,而Mate 60中的这些元器件已切换为一批国产供应商。

在Mate 60系列产品刺激下,华为预计其2023年的手机出货量将达到3500万台,是前一年的1.5倍;2024年销量将达到6000万台。

第三方统计机构也预测,2024年全球手机市场销量将同比微增。

汽车投资也在聚焦供应链上游,在零部件公司里找“隐形冠军”

2023年中国智能电动车销量达950万台,创历史新高,但销量增速已从前一年的90%下降至30%。兔年春节降价的特斯拉开启了贯穿全年的中国汽车价格战。

整车和一些更贵的零部件如动力电池、芯片和智能化方案已过投资高峰,剩下的机会在上游零部件,这里有可能跑出“隐形冠军”。

2023年,线控转向领域发生17次融资,线控刹车融资21次,HUD(抬头显示器)融资9次,甚至汽车座椅的皮革等细分行业都有新兴公司出现。

汽车业的规律是,下游整车品牌的增长将逐渐渗透到上游,这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汽车产业走过的路,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正进入这一阶段。

2023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电动车贡献了出口量的四分之一。

在整车之后,中国上游零部件也将加快全球化,以全球大市场弥补精专领域的有限规模,这是成为隐形冠军的必经之路。

动力电池从繁荣走入过剩,全行业库存够比亚迪用一年

当投资人在更细小的零部件上寻找增量时,2021年开始大规模扩产的动力电池行业则遭遇过剩危机。

到2023年底,中国电池公司的库房里堆了144GWh电池,可装载约300万辆新能源车,占中国全年新能源车总销量的37%,够全球卖车最多的新能源车企比亚迪用一年。

宁德时代曾以高强度工作闻名,一些员工自嘲人形电池造电池。现在他们也减少加班了。

《财经》了解到,2023年5月至今,宁德时代一个基地的工程师月均加班时长下降到2022年的一半左右。2022年时,一些工程师月均加班超过200个小时,现在已减少到约80个小时。

2022年春节,宁德时代给产线工程师发3倍工资,让他们在大年初一工作10小时以保证生产。但到2023年春节,宁德时代的部分产线在假期停产了三天-四天。

2023年末,一些二线电池公司已将生产班次减少至一班,排名靠后的一些电池公司甚至出现了生产人员12月放半个月假的情况。

作为行业估值风向标的宁德时代,当前市值约6200亿元人民币,已比2021年底的高点跌去1万亿元。

一些汽车智能化供应商准备去北京车展,卖公司

高级辅助驾驶供应商(L2+供应商)的上一个融资高峰是2021年。一批头部公司距离最近一次融资的平均间隔现在已超过12个月。

一些在过去拿下大额融资,也有较多定点在手的公司,如地平线、Momenta和元戎启行等尚有相对充足的弹药和可以指望的现金流。而另一些存粮不足或没卖出方案的供应商已开始筹划卖公司。

一位汽车从业者称,2024年4月的北京车展将是一批创业公司寻找大战投或卖身的窗口:一些更早明确思路的汽车智能化供应商自2023年底已在提前盯住目标车企、Tier1或地方政府,想办法在这场国际车企和大型Tier1汇聚的大会前后联络潜在买方和战投方,甚至推进谈判;相比自己组织团队做研发,部分车企认为收购已有经验的团队更快也更有效率。

车企在车展卖车,供应商则要在同一场合卖自己了。

企业服务软件,独角兽遇困

据企名片Pro,2023年企业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领域交易数量进一步从2022年的318起下降到144起,只有2021年的三分之一。

2020年-2021年,美国二级市场一批SaaS公司如Salesforce、Snowflake大涨,带动中国一级市场SaaS融资热潮,2021年单笔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的SaaS大额融资事件超过十起,比2023年最火的AI赛道还多。

之后两年,除已上市的北森,这批头部公司鲜有新融资进账,平均融资间隔已达25个月。

一家独角兽SaaS公司的早期投资人称,即使2023年该独角兽以上一轮的一半估值融资,也找不到钱,就算公司真找到新投资方,大多数老股东也不会同意降估值。公司进退两难,只能裁员、降薪和关停部分支线业务。

投资退出机制:中国公司境外上市来到十年最低点

上市不是创业的终点,但一般是值得庆祝的里程碑。过去一年,这种庆祝时刻少了。

2023年,中国内地公司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数量和募资额分别减少22%和40%。

中国公司境外上市下降尤甚:前往中国香港、美国等市场的IPO募资额从2022年的815亿元人民币几乎减半,至426亿元人民币。

境外IPO募资额只占中国公司IPO总募资额的11%——2014年,这个数字是79%。A股的IPO募资额也同比下降近四成到3565亿元人民币。

VC/PE从中国公司IPO中获得的账面回报随之下降:境外IPO的账面汇报为3.4倍,是2018以来最低值;境内IPO为4.2倍,比去年减少15%。

过去十多年里,每隔两三年就有投资人警示资本寒冬来了,但每次“寒冬论”后不久,就会有一股紧随其后的投资热潮证明寒冬只是虚惊一场。

现在,更长的冬天可能真要来了。

科创板首发过会数减少75%,上市的公司80%已盈利

2023年,科创板首发过会公司数从上一年的122家锐减至30家,其中80%用的是第一套标准——要求公司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

选择“标准五”的三家过会公司均在医疗和制药行业,且都是在2023年上半年过会。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标准五”的要求收紧,无一家过会。

科创板2017年开闸时的开创性之一是允许亏损的科技公司上市。

2023年,科创板IPO所有过会公司的净利润中位数接近6800万元。

一位投资人称,2023年底券商最新窗口指导是:上北交所需要4000万元净利润打底,上科创板要6000万元净利润。

A股35%的IPO去了创业板,创业板估值四年打了3.5折

2023年35%的A股IPO发生在创业板,创业板整体市盈率降到近五年最低值。

一家盈利1亿元的公司,在2019年市值会超过140亿元,去年则不到50亿元,相当于打了3.5折。

一边是已上市的公司募资更少、市值更低、融资成本更高了,一边是一堆公司等着IPO。

截至2023年底,A股有217家已通过IPO审核但未上市的排队公司。

并购成为另一种流行的选择,但交易金额在下降

IPO数量减少,更多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想通过并购退出。

一位投融资顾问说,往年他们找投资人介绍并购标的,通常不被欢迎,“他们都想让自己的项目上市”,但2023年有美元基金愿意开放几百个被投企业,“都可以谈(并购)”。

尽管想卖的公司多了,2023年的并购交易数量仍比前一年下降,但降幅小于IPO数量降幅;并购的交易金额则下降更多,比前一年少了超50%,来到765亿美元(约5412亿元人民币)。

乐观者认为2024年情况会有改变。“2023年下半年以来,新的(并购)谈判开始浮出水面。”贝恩咨询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及并购业务主管周浩说,完成交易可能需要时间,“但可以肯定,2024年会有更多交易”。

上不去也卖不掉,创业公司被投资人追着回购

创始人和投资人一起敲钟少了,摩擦多了。

据汉坤律所的报告,自2019年起,涉及回购对赌的起诉案件数量大增,仅2019年的数量就已超过此前八年的总和。

回购是指,当被投公司无法按投资协议规定的时间和规模完成IPO或被收购时,投资人有权让公司或创始人个人出钱回购投资人股份,除了还本金,还要补利息,年化一般在8%-10%。

《财经》了解的一个案例是,一家在两年之前完成最后一轮融资的明星软件公司原计划2023年上市。由于A股上市要求公司不能有回购条款,这位创始人主动将公司回购条款改为个人连带回购条款,好让股东有安全感,支持股改上市。

到2023年底,最后一轮投进来的机构已到回购期,该公司仍未上市。当年曾积极抢份额的投资机构正计划起诉该创始人。

另一个案例是,一家2024年就要回购到期却上市无望的新能源领域公司创始人将背上近20亿元的个人连带回购,面临“冻结个人所有境内资产”。

一位投资人说,以往推迟回购的方法是找新钱接盘,现在往往只能去地方政府找钱;有硬件业务的企业还可以承诺政府落厂房、带就业;软件企业则更难。

“即使拿了地方政府的钱也不过是给急病之人打了一管葡萄糖,今天好了,明天呢?”他说。

低谷总是难熬的。也总会有人在恐惧氛围中找到值得贪婪的迹象,相信这是一个泡沫出清、淘沙沉金的时刻。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说,自己在混乱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他认为那是投资者的理想时期:“市场的悲观是你的朋友。”

在一级市场科技投资整体减少的情况下,近年来持续上涨的一个指标是中国全社会的实验与研究发展(R&D)经费:中国2022年的R&D经费已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翻倍。

R&D经费包括企业、高校和政府下属研究机构的总研发投入,是衡量一国自主创新投入规模和水平的数据,它也能反映研发投入的行业与空间分布,为下一阶段的相关政策做参考。

2022年的3万亿元中国R&D经费中,超77%由企业贡献。

古罗马斯多葛派有一段祷词,适于当下:愿我们有宁静,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事物;我们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物;我们有智慧,懂得分辨两种情况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