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观赏“龙”植物(下)
肖珊 杨建扬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里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高山植物区系和大量的特有植物类群。在青藏高原众多草本植物中,龙胆科龙胆属植物算得上是最靓丽的物种之一。
龙胆在《本草纲目》中被描述为“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青藏高原地区的龙胆属植物出现在海拔2000~4800米的各种生境中,高山草甸、灌丛中、沼泽湿地,甚至高山流石滩上,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高原上的龙胆属植物虽大多较矮小、贴地而生,其花朵却形态优雅、颜色清新,为看似荒凉的青藏高原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龙胆被植物学家誉为“植物活化石”,它们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澳大利亚北部及新西兰、整个北美地区并沿安第斯山脉达合恩角、非洲北部。据研究,青藏高原的原始龙胆属植物是当今龙胆属植物共同的祖先,且围绕青藏高原地区渐逐扩散到中国东部、欧洲、美洲、大洋洲。我国现有240多种龙胆植物,它们的分布区遍及全国,但大多数种类集中分布在西南山岳地区。龙胆也被誉为“高原上的蓝色精灵”,这是因为不少龙胆的花瓣为清澈的蓝色。龙胆还与报春、野生杜鹃、绿绒蒿一起被称为“高原四大名花”。
早在1912年,生长在云南丽江的一种花朵为深蓝色的龙胆被引种到英国皇家植物园,即引起巨大轰动,被誉为19世纪引种的最有价值的观赏植物之一。
龙胆花于夏秋之交开放,虽然其种类多、花形异,但它们也有着共同的特性:花生于枝上顶端,呈钟形或漏斗形,大多为蓝色、青绿色或淡青色,也有深红色、蓝色、鹅黄色等颜色,绝大多数在夏末初秋开放,花期较长,会一直盛开到深秋甚至冬初。
龙胆之所以有娇艳的花朵,不仅是为了吸引传粉者,也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高原自然条件恶劣,“传粉信使”的种类、数量和活动能力都因此而显著降低。美丽的龙胆花能吸引体壮多绒毛的熊蜂为自身传宗接代。此外,高原上空气稀薄,紫外线异常强烈,为了减少紫外线对自身的伤害,龙胆花的花瓣中产生了大量的花青素,以吸收紫外线,防止花瓣被灼伤。大量的花青素让龙胆花变得极为醒目,呈现出或深或浅的蓝色,部分龙胆花还呈现出粉红色、紫色和白色。它们一株株,一片片,或疏离错落,或密集如织,紫蓝交辉,在皑皑白雪的衬托下,分外娇艳。
在常人眼中,多数植物往往是静止不动的,所以植物的快速运动历来被科学家所关注。在2020年夏天的青藏高原科考活动中,我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包括假水生龙胆在内的四个龙胆属植物的花冠被机械触碰后会“跳舞”,即花冠会在7~210秒内迅速收缩,直至形成紧实的花苞状态。而且,其花冠并不是永久闭合的,一段时间后还可以再次开放,如果再次被触碰,其花冠还会闭合。统计发现,假水生龙胆花瓣被触碰后的平均闭合时间约为29秒,最短闭合时间仅7秒,是目前已知的闭合速度最快的花,堪称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目前看来,假水生龙胆花瓣之所以具有触敏闭合现象,主要是为了躲避“不法”传粉者。它的花朵是如何感知这些触感,如何传递触感信号,又是如何“运动”的,这些未知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除了美丽的开花植物,“龙”观赏植物中也有观赏树木。比如下面这种乔木。
它株高可达25米,树皮呈灰褐色,具纵裂纹,叶子为羽状,植株的大枝条全部斜向上伸展,小枝条下垂,而且有扭曲,状如龙爪,所以被称为龙爪槐。
龙爪槐原产于中国,属豆科槐属落叶乔木,是国槐的芽变品种。所谓芽变,是体细胞突变的一种,即植物芽的分生组织体细胞发生的突变。选择突变芽及其成长的枝条,经过无性繁殖可以创造出新品种,这就是芽变选种。龙爪槐的羽状复叶长达25厘米;小叶4~7对,对生或近互生,纸质,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下面灰白色。圆锥花序顶生,常呈金字塔形;花萼浅钟状,花冠白色或淡黄色,旗瓣近圓形,具短柄,有紫色脉纹,先端微缺,基部浅心形,翼瓣卵状长圆形,先端浑圆,基部斜戟形,无皱褶,龙骨瓣阔卵状长圆形,与翼瓣等长。荚果串珠状,种子排列较紧密,具肉质果皮,成熟后不开裂,含种子1~6粒;种子卵球形,淡黄绿色,干后黑褐色。花期在7—8月,果期在8—10月。
龙爪槐在宋朝时传入日本,18世纪中叶从日本传到欧洲,以后又从欧洲传至美洲。它姿态优美,寿命长,适应性强,较耐瘠薄,是优良的园林树种。
自古以来,人们就常常把龙爪槐对称地栽植于殿堂庙宇等建筑物两侧,以为点缀。龙爪槐一年四季具有不同的美感:暮春,萌芽展叶,生机勃勃;夏天,绿叶婆娑,形若绿伞,在开花时节,则似黄伞蔽目;秋天,叶色转黄,渐次凋零;冬天,筋骨全露,尽显“龙爪”。在园林树木的大家族中,龙爪槐虽不是拔尖出彩者,但在点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龙爪槐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及烟尘有一定抗性,适宜作为行道树种植。
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有在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此时恰好也是一种茜草科植物的盛花期。这种植物不仅花朵数量多,而且花形紧凑密实,非常好看,人们称它为“龙船花”“五月花”。龙船花还因花期长,一年四季均可开花,又被叫作“百日红”。
龙船花到底长什么样呢?据清代《小琉球漫志》记载,龙船花“又名赪桐。高不盈丈,叶似桐花,红如火,一茎数十朵,五月竞渡时盛开,故名”。
龙船花为茜草科龙船花属灌木,又名英丹。其株高0.8~2米,叶对生,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花序顶生,多花,具红色短总花梗。花冠红色、黄色或白色,下部合生为细长的管状,顶部4裂,呈十字形,裂片倒卵形或近圆形,扩展或外反。果近球形,双生,中间有1沟,成熟时红黑色;种子上面凸,下面凹。花期在5—7月。
龙船花的花朵未开之时,很像一根根微型的发簪;花朵开放后,四片花瓣展开后呈十字形。据说在古代,十字图形象征驱邪消魔、祛除病瘟的咒符,所以百姓会在端午节时把龙船花与菖蒲、艾草一并插在龙船上以求健康吉祥。久而久之,“龙船花”的名字就流传开来。
龙船花原产于我国南方、马来西亚和缅甸。我国应在16世纪末就将龙船花作为南方庭院的观赏植物进行栽培。17世纪,龙船花被引种到英国,后传入欧洲其他国家。17世纪末,我国台湾地区从广东首次引入龙船花。后来,我国又从欧美国家引进龙船花杂交新品种,使中国的龙船花栽培品种更加丰富,并从南方的庭院观赏植物转向盆栽观赏植物。
龙船花植株低矮,花叶秀美,花形独特,花色丰富,花朵多而密,花期长。从远处看,或是火红或是淡黄的花朵簇拥成一个个花球,在绿叶的映衬下娇美动人,有的地方因此称龙船花为“水绣球”。就近端详,龙船花的每一朵小花都异常精致,它们都有着四角小星星一样的花冠裂片,在裂片之下是一根长长的“管子”,龙船花的花蕊就藏在里面。这是200多个龙船花属植物的共同特征。
龙船花是重要的园林园艺景观树种,常被大面积片植成带状,随着季节和花色的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由于龙船花寓意着生意兴隆、身体安康,也有不少人把盆栽的龙船花当作常用摆花。
月季是蔷薇科属的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原产于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1789年,中国的月季品种经印度传入欧洲。后经与欧洲当地的蔷薇反复杂交、选育,最终培育出众多的现代月季品种,并很快风行世界,月季也由此成为“花中皇后”。
龙沙宝石就是月季家族里一款殿堂级别的经典品种。这种月季株高100~365厘米,单季开花,香型温和,花朵直径7~10厘米,花瓣数量55~70,且花瓣颜色渐变—外围花瓣为白色,由外层到花心,花瓣颜色逐渐变成淡粉色乃至深粉色,花心则是粉红色。这种渐变的花色宛如仙女般美艳脱俗,给人以清新、浪漫的感觉。
龙沙宝石诞生于1985年,由法国玫昂公司培育,其名字来自被称为“蔷薇诗人”的16世纪法国著名诗人龙沙(Pierre de Ronsard)。那首我们极为熟悉的《当你老了》,最原始的版本就来自龙沙。
龙沙宝石的经历也充满戏剧性:最初,因为颜色不够鲜艳、外形过于古典,龙沙宝石并不被看好,好在一位德国花商慧眼识珠,认为它有一种“伊甸园般的美”,并开始大力推广。龙沙宝石很快风靡全球,并于2006年在世界月季大会上摘取了World’s Best Rose桂冠。这项荣耀可不简单,40年来,只有16个品种的月季获此殊荣,龙沙宝石的魅力可见一斑。
为龙沙宝石命名时,恰逢诗人龙沙逝世400周年,法国便以龙沙的姓氏为之命名;而德国则以“Eden rose”之名在市場上推出这个月季品种,并大获成功。
经过多年培育,龙沙宝石已有红色和粉色、深粉色、白色、糖果色等不同的色彩。其中,粉色龙沙宝石是最经典、最受欢迎的品种。龙沙宝石不仅耐热,而且长势快,加之花量巨大、花朵外形漂亮,很适合做成花墙或拱门。繁盛之时,一面花墙上三四百朵花齐放,花开似海,壮观而又浪漫。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这首《兰花草》广为人知。其歌词原是胡适写的一首诗《希望》。1921年夏,胡适到北京西山访友,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一盆绶草,他欢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有感而发之下,胡适写下了这首小诗。后被配上曲子,并改名为《兰花草》,传唱至今。
这里提到的兰花草究竟是什么植物?它和兰花有什么关系吗?
兰花草的学名叫绶草,是兰科绶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花朵小巧精致,花瓣晶莹剔透,花冠白中带紫。一朵朵小花呈螺旋状缠绕而上,好似给植株披上了一条绶带,故名“绶草”,又被誉为“通往天国的阶梯”。绶草还有一个别名叫“盘龙参”,是因其花朵贴茎盘旋而生,好似绕柱蟠龙,加之根如人参,故名“盘龙参”“青龙缠柱”或“青龙抱柱”。因绶草的盛花期在清明节前后,民间另称之为“清明草”。
绶草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野生兰花,高不过十几厘米。根状茎短,有簇生和粗厚的块根,茎直立,细弱,仅近基部生2~5枚叶,茎上部叶片退化成鞘状。叶片条状披针形,花序穗状,顶生,细弱,呈螺旋状扭转;花小,紫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花瓣斜菱状长圆形,端钝,与中萼片等长但较薄;唇瓣宽长圆形,凹陷,子房纺锤形,被腺状柔毛。果实为蒴果。
绶草的植株和花朵虽小,却“兰质俱全”。在微距镜头中,其花和普通兰花一样,下方唇瓣呈囊状,外形也有兰科植物萼瓣难分的特征。
绶草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诗经·陈风》:“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这里的“鷊”指的就是绶草。
绶草花姿奇特,观赏价值极高,是我国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全球有约50种绶草属植物,分布较广泛,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我国仅有3种,分别为开红花的绶草以及开白花的香港绶草和宋氏绶草,其中,香港绶草和宋氏绶草是中国特有种。
作为我国先秦时期被发现的美丽花卉,绶草是初夏开花植物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因其倩丽的植株形态、优雅的花序、娇艳的芳姿,千百年来一直被文人墨客咏叹赞美。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