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富俊 来源:读者校园版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王风·采葛》

  艾草的植株含有多种挥发油,香气浓郁,有很强的抗菌作用。自古以来,艾草都被用来治疗百病:或煎汤、入丸、入散、捣汁内服,或制成艾条熏灸,或煎水熏洗、炒热温熨,用来止血、治妇女崩中,以及治疗下痢、盗汗不止、头风、面疮等,也可以杀蛔虫,故艾草又有“灸草”“冰台”“医草”之名。

  “艾叶生田野,处处有之”,农历正月生的艾草根芽可以生食,滋味“香而脆美”,煮熟亦可以为菜蔬。洗净之后的嫩艾叶,切碎用水煮熟,搓烂榨汁,和上糯米粉,就可以做成台湾民间常吃的“青草稞”。

  南北朝之前,民间习俗是在端午节悬艾草于门上以消除毒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这个习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古人也会将艾草剪成虎形,戴在头上,用以辟邪。《本草纲目》记载:“嫩艾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

  《诗经·王风·采葛》篇用植物的生长习性来表示时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葛生长前后只需三个月即可开花结果,所以说“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萧必须待秋天才成熟结果,所以说“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艾草长得越久越好,有“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的说法,最久者可到三年,所以说“三岁兮”,即孟子所谓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草以苗短者为佳,古人记载宜在农历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集晒干,经陈久方可使用。

  【植物小档案】

  学名: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

  科别:菊科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有浓烈香气,嫩枝被灰色绒毛。叶厚纸质,茎下部叶近圆形或阔卵形,羽状深裂。叶表面被灰色短绒毛,背面密被白色绒毛。头花在分枝上集成穗状,在茎顶形成圆锥花序。艾草多分布于中国境内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区的荒地、路边、山坡、草原等处,蒙古、朝鲜半岛、西伯利亚等地也有出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