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生,学会选择

作者:李稻葵 来源:读者校园版

  我想通过三个故事,来讲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道理,也许对年轻的朋友们会有所帮助。

  第一个故事,它的主题词叫“消灭选择”。

  我出生在北京,可是幼儿园还没有毕业,我就被送到了农村。上小学的第一天,令我印象非常深刻。课间,同学们把我叫到了操场。我以为同学们要欢迎我,便傻呵呵地过去,刚站到中间,还没站稳呢,有一位同学悄悄地跑到我的身后,把我的裤子扒了下来,大家都看着我。这对于我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怎么办?找班主任。

  我跟班主任告状,班主任用方言哇啦哇啦讲了半天,我没太听懂,大概的意思是说:“你小子真笨,连自个儿的裤子都保不住,你还有脸来找我,你靠自己吧!”当时我心里非常明白,假如我告诉我父母的话,我父母一点儿也不会心疼我,他们一定会教育我,说:“肯定是你犯错误了,农民的孩子都很淳朴,怎么会欺负你呢?你要自我检讨。”

  所以我觉得我没有选择,怎么办?必须靠自己。怎么靠自己?首先,我找到我母亲,对她说:“我那条裤子不能用松紧带,你必须给我一根绳子,把我的裤子扎起来,我要把裤腰扎得紧紧的。”其次,我要跑,我打不赢所以要先学会跑。我们那所学校离食堂很远,大概有两公里的路,每天放学我是第一个从教室里跑出来的,因为害怕别人打我。再次,我得学,我得观察其他孩子是怎么打架的,学习他们的打法。

  最后,机会来了。一次轮到我值日时,那几位同学逮住我,要打我一顿,我知道这次跑不掉了。我跑了一个月的步,身体也开始健壮了。有四五个人要打我,我先跟他们转悠,在课桌之间跑。我先跑,等他们跑累了,我逮着一个机会,朝着一位欺负我的同学撞过去了。他没防备,没想到我还会反击,头撞到了课桌上,当时就流血了。我知道我闯祸了。第二天,我母亲买了饼干,带着我到这位同学家去赔礼道歉。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尝到胜利的甜头,我知道,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随便欺负我了。

  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什么呢?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人的能量才能够被激发出来,人才能够真正地自救。

  所以,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道理——你们要做的,是尽快地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上消灭选择。在明确大方向、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你会突然发现,你的能量比你想象的大得多,你能干成很多自己以前认为干不成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投资的故事。1992年,我博士毕业后要找工作,面试的第一所学校是纽约大学。纽约大学金融系的领导当时决定要给我工作。一个星期以后,密歇根大学经济系的工作人员也给我打电话,说要请我去经济系工作。

  于是,我面临着一个选择,纽约大学金融系就在华尔街隔壁,金融研究水平非常高,工资是密歇根大学的工资的两倍。怎么办?纽约大学金融系的系主任碰巧是我读博士期间的一位同学的父亲,所以跟我讲话很直接:“我给你付的工资是别的大学经济系的两倍,你来我这里,专门研究金融问题。我才不想用高工资来补贴别人的经济学研究。甭搞你的中国经济研究!”

  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反复回响。我当年读大学时之所以选择经济学,到后来出国,是因为我关心的是中国问题,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如果我去了纽约大学,只让我研究金融问题,跟中国直接不搭界,我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我会高兴吗?想到这儿,我决定去密歇根大学经济系。为什么?用经济学的道理来讲,我想的是未来,想的是我所谓的“人力资本”。什么叫人力资本?就是你在未来获得幸福、获得快乐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位同学,你们不用买股票,不用买房子,你们已经有了一只大股票,就是你自己!你的导师、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同学都是你的持股者,只不过你是大股东。所以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如何做好你的主营业务,如何让自己的未来更加快乐。而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的决策,取决于你今天的努力。

  第三个故事,不是关于我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和我非常要好的朋友的故事。这位同学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国了,去波士顿上大学。他早先就想清楚了,他要搞金融。他本身是学外语的,他的学校并不是所谓的名校,他怎么才能进入金融圈子呢?

  每个周末,他都坐公共汽车进城去波士顿。而美国的公共汽车,一个小时一班,他需要背着干粮一走走一天。他去哪儿呢?他去波士顿的金融街,那里面有很多基金公司的办公室,还有很多投资银行的分部的办公室。去干吗呢?在大厅里看着那个门板,记下这些公司负责人的名字和部门名称。然后找到这些公司总部的总机号码,打电话过去:“我要跟史密斯先生谈一谈,我是某某部门的……”总机的接线员一听,这个小伙子还挺靠谱,可能是一个业务伙伴,放进去吧。于是,我的这位同学就通过这种方式,跟华尔街在波士顿的分公司接上了头。

  他很快就去这家公司做实习生了,又过了五六年,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了全球三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那家银行亚太部的总管,现在已经自己创业了,创办了私募股权基金。这个故事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关键词叫“圈子”。

  那么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什么道理呢?在经济学上我们讲外部性、外溢性。那就是每一个能干的人、每一家大公司,都会给周边的人带来正向的帮助。哪怕基础差一点也无所谓,只要进入这个圈子,你就会不断地往上走。经过努力,你成功了。往往我们年轻人会有一种情结:“经过奋斗,我成功了,为什么这个圈子里还有其他人跟我竞争啊?”这就是“瑜亮情结”——既生瑜,何生亮?我们不应该这么想,因为人才的成长都是集团性的。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不要犹豫,要尽早认准大方向,消灭选择,义无反顾,考虑长远,认定自己,然后想方设法找到你要奋斗的那个圈子。因为进入那个圈子之后,你会不断地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