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备容器

作者:孙道荣 来源:读者校园版

  一家图书馆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张告示:本馆的所有知识免费,请自备容器。读者看了,不禁莞尔。知识是免费的,可你得有盛知识的容器啊,这个容器就是你的大脑。不自备,别人永远帮不了你。

  去年到香港参加一个培训,课程安排在浸会大学。学校特别给我们这些内地来的短期进修生安排了一间教室。教室外的走廊上,除了几样点心外,还有一桶纯净水和一壶咖啡,桌上放着不多的几只一次性纸杯。老师告诉我们:“点心、水和咖啡都是免费供应的,水和咖啡最好用自己带的杯子盛,如果没有带的话,也可以使用一次性纸杯,但为了环保,请大家每天最好只使用一只纸杯。”我注意到,课间休息时,老师宁愿跑很远的路,回自己的办公室拿杯子喝水,也没有一个人使用那些一次性纸杯。老师说,自备容器,已经成为大部分港人的一个自觉习惯。第二天,我们就都赶紧去便利店买来了玻璃杯。

  在浸会大学上了十多天的课,老师几乎没有发给我们一张复印的资料。而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内地的学员来说,都想尽可能多地带一些香港老师的资料回去。老师似乎明白我们的想法,所以,每天讲完课,都会将自己的讲稿拷贝在教室的电脑里,学员们需要,可以用自己的U盘拷贝。我们几个忘带U盘的学生,除了拼命地记笔记外,就只能用自己的大脑这个容积最大的容器了。

  浸会大学附近的联福道上,有一家冷饮店,卖的冰镇可乐口感特别好,每次路过,我们都会忍不住买一杯尝尝。有意思的是,这家冷饮店的墙上贴着一张告示:自备容器,可享受优惠,买中杯,送大杯。不少人是拿着自己的杯子去买可乐的,据说,用自己的杯子盛,同样的价钱会多出二成的饮料。我们买的玻璃杯再次派上了用场。用玻璃杯喝可乐,味道比用纸杯更醇正。只是我们不明白,店老板省下了一个纸杯,却多付出二成的饮料,这不是亏本的生意吗?不过,看看人口这么密集的香港大街小巷都那么干净就明白,为什么一个饮料店的小老板会做这种蚀本的买卖了。

  自备容器,一个小小的举动,换来的可能是生存环境的大变化。

  记得小时候,妈妈一边在厨房里做饭,一边高喊:“快去打瓶酱油来。”于是,一个快乐的身影,手里握着一只泛黑的酱油瓶,飞快地向代销点跑去。有时候,我们也会拎着瓶子,帮爸爸打酒,帮奶奶打煤油……每一只瓶子,都是反复用了无数次,泛黄、泛黑、泛紫,看不出它的本色,不过,只要凑到瓶口嗅一嗅,这只瓶子是派什么用场的,就一清二楚了。那时候,我们的容器不多,每一个容器都蕴含着生活的滋味,让人们倍加珍惜。

  今天,还有谁会拎着一只瓶子去打酱油吗?没有了。超市里,几乎所有的东西,不是瓶装的、罐装的,就是袋装的、盒装的,包装都很精美,再也不需要我们自备容器了。而我们的家中,也到处都是废弃的瓶子、罐子、盒子、袋子,这些曾经的容器,当它们被掏空之后,就不再是容器了,而成了垃圾。

  我怀念用瓶子打酱油的时代,那时候我们的容器不多,因此,我们总想着将它们装满。而有了一只自己的容器,我们就可以将我们的生活盛装其中。

上一篇: 天才比人才多个二     下一篇: 你家周围三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