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死亡的大学

作者:钟道然 来源:读者校园版

  社会经常原谅罪犯,却从不原谅有梦想的人。

  —王尔德

  和中国教育搏斗12年,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之后,我们终于迈过鬼门关来到了大学。大学,这可是多年来你我心驰神往、魂牵梦绕的天堂啊!每当咱做题做得头痛欲裂之时,爹妈总会安慰道:“孩儿啊,再熬两年就到头了,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于是,我们都希望这场搏斗能有个奥特曼式的结尾:在被怪兽打得眼冒金星红灯嘀嘀响时,我一咬牙一运气发一大招,怪兽应声倒下,正义战胜邪恶。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45°角仰望天空,泪流满面地喊道:“啊!大学,我来了!”

  场景一:高考后的那个暑假往往是最华丽、最有喜感的,那是寻找失落青春的时节。此时,咱逛书店时终于不用在练习册专柜那儿磨叽了,直接冲向文学柜台即可。这个假期你的床头绝对堆满了各种闲书,6年来没看的书都要补回来,看不完的留到上大学时继续看。文艺青年们被压抑了许久的音乐之梦在此时集体爆发,于是吉他的销量大幅提升。你幻想着自己在大学里会组建个乐队,生活自此完全改变……

  嗯,你来了。不过你来到的可不是什么好地方。

  你以为大学是自由的世界,是让你破茧成蝶的地方?那不是大学,哦不!那不是中国的大学。你只是道听途说。相反,它要把你的茧裹得再厚一点,憋死你。从小学到中学,教育已经把你的自我价值意识和主动思维能力废掉了,这就好比是斗牛场里的牛已经被刺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此时斗牛士毫无压力,他只需轻甩红布,在你冲来时温柔地来上一刀,你就会应声倒地蹬腿儿归西。这一刀不仅要刺得准,更要刺得巧,刺得优雅,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血迹。

  这一刀刺到的是你藏在心底十几年的那个东西。

  中学时,不管学得怎么翻江倒海,咱还总会在深夜12点被作业折磨得头破血流时站到窗前,天真地望望天空,看看月光,琢磨一下自己心里那不靠谱或更不靠谱的梦想。然而大学终究只是个向社会出售产品的商人,而社会最不需要有梦想的人了,这种人向来都是给社会添乱的。它只需要毫无生气的螺丝钉,用以保证其日复一日地运转,所以大学要杀死的就是你的梦想。

  前人的谎言让你对大学满怀憧憬,然而来到了这里,你却感到无比失望。此时你骤然明白了它为什么叫大学:大号的中学。这儿除了校园大点儿、教室大点儿、教材厚点儿、上课时间长点儿之外,其余和中学毫无区别,只不过是麦当劳套餐加大了而已:依旧是无边无界的上课、作业、考试,依旧是无穷无尽的背书、做题……

  依旧是上午8点上课,老师腰不酸、腿不疼,喷着唾沫一侃一个半小时。大学讲课的内容都挺复杂,下面的学生多数不知所云,只能大眼儿瞪小眼儿,瞪累了的挤个微笑点点头,表示没听懂。课堂里学生们的动作各不相同,醒着的有的疯狂记笔记,有的低头玩游戏;睡着的则一同神游大地。尤其是那些公共课,也叫“睡觉课”,老师在上面侃侃而谈,同学们在下面歪七扭八鼾声大作。好多人因为老师声音太大或周围鼾声太响而睡不着,于是玩手机、听歌、唠嗑、打牌下棋、谈情说爱,娱乐项目之多,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纵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大家混过这一个半小时,揉揉眼睛奔赴下一个教室继续混。

  是谁开了这个残忍的玩笑,让人们不得不像老鼠一样,在旷野上疲于奔命。

  —《达摩流浪者》

  这残忍的玩笑打你高考前填志愿时就开始了。填志愿之时离高考差不多一个月光景,那正是最抓狂、最心惊肉跳的季节,想跳楼的已经丈量好高度了,谁还有闲情逸致钻研琢磨专业啊?现在想来填志愿的景象真是荒诞:一边抱着教育部编的《志愿手册》,一边上新浪教育频道查哪个专业最火,然后一拍脑门儿:“嘿,就它了。”这可是你一辈子的大事儿啊,就这么让一本书、一个网页给定了,拍板儿时对这专业是干啥的完全不晓得。至于为啥选,人家可是专业排行榜头名啊,火着呢,名儿也好听,当然挑它了!

  场景二:那些高考完郑重其事地买了吉他并信誓旦旦要组建乐队的,一个学期后便会发现吉他上落满一层灰,然后借机说服自己,算了算了不弹也罢;原来买了一麻袋书号称要当作家的,等上大学没俩月“闲书”均不知所踪,如今放在枕边的是专业课教材、GRE红宝书,还是这玩意儿实在!

  所以说选专业就类似于指腹为婚,乱点鸳鸯谱,全部听天由命。要进门的媳妇顶着红盖头朝你走来时,远看还挺美,等到掀起她的盖头来,妈呀,要了命了这是……

  咱选专业讲究4个字:热门+有用,同时又有“热门=有用”,所以排行榜前面那些大家趋之若鹜的专业,什么金融、工商、会计、法律,都是实用的。而诸如文、史、哲等“不靠谱”的专业就像是“尾货”,只得等着调剂了。堂堂北大哲学系,据说2009届的学生没有一个是第一志愿录取的。中文的待遇也差不多,你说我想当作家,人家说去你的,你是不是老看英超智商下降了,现在学金融最好使!

  大多数男人和女人被强迫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我们的吉尔登斯吞要演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必须像霍尔王子一样来说笑。世界是个舞台,但角色却分配得很糟糕。

  —王尔德

  于是大家风尘仆仆、兴高采烈地冲着热门专业去,热门专业培养的就是只求低头谋生、不求仰望星空的手艺人。原来以为到大学是来做个追求真理的读书人,现在倒好,成了个手艺人,整天干的那些事儿跟修鞋的、锯木头的没啥本质上的区别。而当你看到文学院的学生们整天沉浸于鲁迅的散文、艾略特的诗作中不能自拔时,心中也会有点儿羡慕嫉妒恨吧?在你被会计账本、法律条文折磨得翻来覆去、长吁短叹的时候,他们追逐的却是本属于你的梦想。

  大学是个舞台,但专业却分配得很糟糕,在这儿你会发现,多数人选的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于是这4年便成了一种煎熬,那种痛苦和无奈就好比德拉克洛瓦(著名画家,编者注)被逼着演黑白电影。

  其中的缘由很简单,照着热门专业排行榜选,你要是选上适合自己的那才活见鬼了。

  场景三:奔波了一天,你终于回到了被窝里,关上灯,边摆弄手机边对过去的一天进行归纳总结,想想背没背完一个单词列表啊、赞助拉没拉到啊……最后的结论是过得非常充实,充实得没有一点儿喘息的机会,但心里却感觉没着没落的。此时手机里蹦出高中同学的合影,自己不知怎的,竟盯着它发起了呆……

  大多数人都是别人。他们遵从的是别人的想法,过的是别人的生活,连激情都是从别人身上嫁接的。

  —王尔德

  于是大家就在“工作、考研、出国”的路上忙得不可开交。一起床,便制定好一天的计划,然后昂首挺胸、踌躇满志地走出宿舍,边走边瞟瞟别的同学,心想“今儿我可比你忙”。大家都比着看谁忙,仿佛这样才能体现人生的意义。

  然而当一天天像老鼠一样疲于奔命之后,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回想这一天,心里只觉得无比空虚、无比猥琐、无比荒凉。你纳闷自己是给谁活着的,工作、考研、出国,这三重门是别人搭的,如今却非要让我走。把自己宝贵的生命耗在这上面,又是图什么呢?回想中学时,不管压力多大,你仍能不失天真,仍能在写完作业后看看小说或听听音乐,然后躺在床上,幻想一下以后当个小说家或组建个乐队是啥样儿……

  然而到了大学,当你最后一秒的“课余时间”也要用来看专业书,MP3里最后1M的空间也要填上GRE单词时,你学会了否定,否定自己过去的轻狂、清高,否定那不靠谱的梦想。你学会了做一个识时务的俊杰。中国的大学生们可谓是把功利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恨不得连扶个老太太过马路都要让人写封表扬信留着以后出国用。

  中学让人怀念的,不是那漫天的卷子,而是在卷子底下埋藏的属于自己的理想。但现在,理想越高越不值钱,只有工作、考研、出国才是正路。大学生最热衷的就是请教经验,师兄考研的经验,牛人GRE考l600分的经验,学长混社团的经验……然后照此进行4年规划。但这都是别人的路啊!你自己的呢?你本该去写剧本,本该去弹吉他,本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在中国的大学,“学生毫不隐瞒自己为了分数而学习,老师也善解人意地发放学生所需要的分数;学生毫不隐瞒自己为了个人简历而参加学校活动,学校也大发慈悲地允诺和苦累程度相对应的回报”,大家各自出卖自己的灵魂,然后假装很high、很享受。

  我还从未听过,一个真正的人,会被别人强迫着按某种方式来生活。那算什么生活?

  —《论公民不服从的权利》

  无论哪个年代,青年人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加里宁

  是的,咱们都会怀抱着理想、幻想,而大学本就应是追逐梦想的场所,然而中国的大学却是青年人的梦碎之地。工作、考研、出国吞噬的是青年人最宝贵的品质,从此你正式走上了别人设定的、不属于自己的路。抬头望去,你都能看到自己以后的衰样儿:混个文凭,靠它找一份稳定而无聊的工作,然后整日吭哧吭哧地干活,并在脸上堆满谄媚的笑容,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直至老去……你一辈子就这样了。曾几何时,散发着少年心气的你那么痛恨大人们无趣的生活,但如今你正在步入他们的行列。

  你正在成为社会上千千万万个无足轻重的螺丝钉中的一个。

  对,社会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而大学给你的是一招“夺命阴阳爪”,抽走了你心中的梦想。至此,学生的精神已完全死亡,你如同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地拖着个空虚的躯壳走入社会。

  讽刺的是,竟然是这个号称“人文精神的圣地、梦想孕育的场所”给了你最后一击。

  小学拿走了独立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梦想。这便是你花16年接受中国教育的结果。

  而中国教育真正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占用你多少时间,而在于它对待你的方式。当十几年学生是很辛苦,但若这些苦吃得有意义,也挺好的。但它不仅毫无意义,反而摧残了我们的精神和大脑,泯灭了人的天性。

上一篇: 理想的大学离我们有多远     下一篇: 十大式微专业